欢迎转发,转载请申请授权。
1.馕饼
到达乌鲁木齐,天还很早,正是吃早饭的时候。我们一行四人商量着去吃馕。我闻馕之名久矣。平时只在广州的街头见到小贩兜售,碍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未吃过。没想到一到乌鲁木齐后第一件事就是吃馕,非常高兴。
馕(náng),古代中原人称其胡饼、炉饼。“胡饼”一称非常好理解,大致是因为秦汉以后中国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所以馕饼就被称为“胡饼”吧。至于“炉饼”的叫法,则和馕的烤制有关。
馕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圆形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俗称馕坑中烤熟,是以又有“炉饼”一说。
因为好奇,在石河子时我特意跑去卖馕的维吾尔族大叔家看馕坑。
馕坑矮胖矮胖的,目测有一米左右的高度,和圆滚滚的肚子比起来坑口小多了。仔细一回想,发觉它和小时候见过的老式烧制宽肚大水缸光差不多。
不同的是,我见到的这个馕坑,底部架火,夯土结构,四周用土坯垒成方形土台,操作非常方便。听卖馕的大叔说,南疆和北疆的馕坑也不大一样,乌鲁木齐地区多用砖块做馕坑坯,南疆则选用硝土。
新疆的馕不可貌相,非常好吃。我尤其爱吃芝麻馕。据说做法不算复杂。
只要在面粉中加入少许盐水和酵面,拌入牛奶、芝麻与葡萄汁,和匀,揉透,馕面胚擀好后再用馕戳子(也叫馕针)戳上花纹。不用发太久,便可以入坑烤制。
烤之前,要先将干柴放在坑底燃烧,烧到坑壁滚烫,明火没了才能把擀好的馕面胚贴在坑壁上。
我小时候喜欢凑热闹,小舅妈家有一口火灶,每次大人做年糕,我都一定要抢到火钳去添柴拨火。初时什么都不懂,不是一味把干柴往灶膛里塞,就是忘了添柴,以致要么把年糕蒸过头,要么夹生差火候,要么就是把自己熏成黑脸包公。所以,光会和面是做不好馕的,馕要烤出一番风味,烧得一手好柴火是关键。
也只有在馕坑里烤制出来的才能叫馕,不然,即使形状一样,也是不能称为馕的。馕因为和面、添加剂、形状、烤制方法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我最爱的芝麻馕,可谓新疆的馕中最普通的一种了。
但它又香又脆,金黄金黄的色泽,圆圆的形状,中间薄,边沿一圈厚。还没吃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芝麻奶香味,我喜欢沿着饼面上的花纹掰着慢慢吃。吃的时候,一口馕就着一口奶茶,油香久久不散,常常会生出一种人间美味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馕的售价不贵,小的一个两元,但现在也和海南的椰子一样价格日渐上涨。馕很饱肚,是长途跋涉的不二之选。石河子那边的人,出远门一般只需要备两样东西,一是水,二就是馕。
我老是控制不住手,停不下嘴,坐在椅子上一口接一口的吃,直到把整个馕都吃光,站起身才发现肚子胀得厉害。我和宝驹从乌鲁木齐回广州的时候,健民舅舅送行时特意给我们买了三四个大馕,结果他的车还堵在出口,我们两人就吃光了一个大馕。
白居易有一首诗叫《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此刻,我也很想健民舅舅寄馕给我吃。
2.葛根粉
凤凰是一座娴静的古城。
古城里到处是酒吧、旅舍、咖啡馆和特产店。
特产店里有很多见过的没见过的特产。不过如果要在琳琅满目的特产里选举一个特产代表凤凰,葛根粉应该有优先权。
先用开水冲开的葛根粉,微微泛黄,呈透明胶状,放在古朴的大木桶里保温。
有人买的时候,店家再用锅铲从木桶里一层一层地铲出来,装进一次性纸钵里。再以炒熟的碾碎的花生米、猕猴桃果脯、芝麻、蜂蜜或姜汁佐食。
葛根粉别具风味,连喝几碗,全身舒泰。
用来佐食的配料很好吃,尤其是剪成碎片的猕猴桃果脯。酸酸甜甜,肉质丰富,干湿度拿捏得恰好,果味之浓郁,实为佐餐的佳配。
凤凰城里的姑娘都爱吃葛根粉,与我在牛肉粉店相熟起来的收银员说,她每天早上必喝一碗葛根粉,不为别的,就爱葛根粉淡淡的中药清香。
我刚在凤凰住下,也爱上了喝葛根粉,成了常客。葛根粉很有意思,具体好吃在哪无以名状,淡淡的,不甜腻,喝完一碗能再来一碗。
一日好奇心起,于是每吃一家就问店家葛根粉的来历,众说纷纭。其中有一说法,我深以为很契合凤凰古城。
说是:古时湘西某土司的女儿与一个汉族小伙子相爱,被逐出寨子,两人遁入大山。岂知进山不久,小伙子就身染重疴,神志不清,面色赤红,疙瘩遍身。
姑娘苦无对策,急得大哭,惊动了一个仙须鹤发的道士。老者给小伙服下一种仙草根,半个月不到就痊愈。之后,他们才知道这种仙草叫葛根。
开始长期服用,发现彼此身强体健,皮肤细腻,容颜不老,两人还成了百岁老翁,被人传为美谈。
这种美谈其实听听就好了,几乎无可稽考。
毕竟中国那么大,有些物种并非就专属于一个地方。比如葛根粉,除了湖南,还产于广西、江苏、湖北等地。
从字面看,很多人会以为葛根粉就是粉末状。实际上,我在凤凰购买的葛根粉几乎全是颗粒状的。大概是和葛根粉很容易用水化开有很大关系。
离开凤凰前,我买了很多葛根粉当手信[1]。购买时,店家反复教我如何冲出一碗美味的葛根粉。
首先,要用凉开水把葛根粉的颗粒化开,凉水量要少,刚刚浸没就可以。轻轻搅拌30秒,葛根粉就能化开。其次,葛根粉化开后一定要用95℃以上的开水冲,边倒开水边朝一个方向搅拌。
店家特地强调说,如果你的水不够滚烫,就无法将葛根粉冲泡成形。低水温如果冲泡成功,就是假的。
回穗后,我很幸运,冲泡出来的葛根粉基本都成形,但风味远不及在凤凰尝到的。也许,只有在原产地,美食才是美食,去到他乡,再矜贵也只是一份纪念品。
这也从旁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当地人见惯不怪的吃食,在外人看来那么的美味。大概饮食的体验,也是和当时的心境息息相关的。
所以才有让朱元璋念念不忘却又再也吃不出当年味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吧。
据说,朱元璋有一次打败仗,连夜逃进一个农户家里。适逢冬季,又饥又饿。农妇把仅有的冻白菜梆子、一点冻豆腐和土豆放锅里炖。朱狼吞虎咽。吃完这一锅热乎乎的乱炖,顿时精神大好,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美味。问农妇,是什么这么好吃?农妇不好直说,回: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吃尽美味山珍,还觉得没食欲。某日,他忽然想起,当年落难时吃到的美味。于是,派人把当年救他的农妇找来。农妇又一次为朱元璋做了珍珠翡翠白玉汤,遗憾的是朱皇帝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来。
有些美食,和有些人一样,适合在远方。
【注释】:
[1]手信: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并非按计划买来的大件或贵重商品,而信手捎来,故称“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