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去娘家,要路过二洒手抓城,每次都会看到食客盈门的景象,店门口停满车辆,门里门外人声鼎沸,上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戴白帽帽的伙计们手擎着装满羊肉的盘子,在店堂里往来穿梭。难道二洒的手抓羊肉就那么好吃吗?这个疑问,每次路过时就产生,直到在那里吃过手抓,并且养成每周要吃一次的惯例,才算没有了。
在甘肃,东乡手抓羊肉是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20多年前,有一位颇有胆识的东乡人,率先在临夏市一条偏僻的小巷子里挂起了“东乡手抓羊肉”的牌子。自此,手抓羊肉的香味就飘溢到了周邻各县,又风靡了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城市。
手抓羊肉已有上百年的制作历史,之所以叫手抓,是吃者用手抓着吃,尽管现在用筷子,可是手抓的称呼一直没有改变。作为西北地区的一道特色名菜,甘肃各地都有东乡手抓的招牌。东乡手抓羊肉烹煮,说起来简单,把新鲜的羯羊肉用白水煮开,打掉血沫子之后,在汤里放上一点花椒粒、盐、生姜片煮熟即可。可是一样的方法,在家煮的就没有那个浓郁的味道。
常说,“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不管是肋条肉还是其他部位的,一口肉,一口蒜,或者蘸着椒盐、辣椒油和醋,一块肉下肚,味觉和感觉舒坦到极点了。
为何东乡手抓羊肉如此受欢迎呢?细究,该是东乡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的特殊的地理环境,让东乡羊肉膘肥肉嫩,肉质纤维少且细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煮出的羊肉肉质自然非凡。有个文化典故说,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是帝王的贡品,到了明代时志书还有“贡汤羊87只”的记载,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
临夏市东门一带的手抓馆较多,什么毛沟手抓城、老毛沟手抓城等等,都是东乡人开的。食客满座的手抓城,生意四季火爆,除了手抓,也有开锅涮。
就这样,诸多临夏人的胃囊被东乡手抓所吸引。哪里的手抓好吃,哪里的面片味道极好,只要坐在出租车上,跟司机一打听,总会得到答案。他会答得头头是道,说东家的手抓肉嫩,西家的肉水气较大,总之,临夏人一般下馆子吃饭,只要进了手抓馆,不要上几斤东乡手抓,感觉不算吃饭似的。
民以食为天,瞅准商机的东乡人,纷纷在临夏乃至更多的地方落脚,做起手抓生意。东乡手抓羊肉现在是东乡县独有的餐饮品牌,招牌一打出去,只要是正宗的,保准一下子就火起来,名扬西北五省。兰州的马忠华手抓大王、唐汪手抓羊肉手抓餐厅、尕奴东乡手抓餐厅等都是知名餐饮企业,之所以有名,还是因为东乡手抓羊肉的魅力。听说,东乡手抓羊肉的年产值超过2亿元,围着手抓羊肉打工的就有2万人。
不管怎么说,吃惯手抓羊肉的人,外出几天,都会抵挡不住手抓的诱惑。若见到清真餐厅有“正宗东乡手抓”的招牌,就会身不由己地走进。尽管感觉比不上本地饭馆,但还是会在菜单里翻出手抓,并叮嘱伙计上好点。所谓上好点,就是手抓要肥瘦匀称的,太肥吃不下,太瘦不好吃。直到一块手抓入肚,才觉得舒坦。
说来也怪,吃什么不好,反正是羊肉,反正是手抓羊肉,又不是别的,但偏偏好那一口,就是吃一块,也要东乡手抓的,大有人在。
生活好起来了,舌尖的幸福,人人都会享用,嘴巴自然也刁钻了。
我的侄女和外甥女就是那样的,小小年纪,对家里做的羊肉面片和煮的羊肉,端上桌了,爱理不理,瞅着她们吃的样子,很想来几巴掌。可是,一到手抓馆,肋条什么的能吃两块,一碗面片也不在话下。
责怪孩子的同时,也暗自埋怨自己,自个都喜欢多吃几块,何况孩子呢?味觉是不分性别,不分老少的,我们爱吃,孩子们也一样的。
最为可笑的是,去新疆旅游那年,在车上有个小冷冻箱,心想路上要吃点手抓,所以买了三斤的东乡手抓,因为箱子小,也就装那么多。盛夏七月,车在高速路上疾驰,过张掖后,计划着在嘉峪关的路上把那些手抓吃了。可还没有到嘉峪关,车上一股怪味飘过来,琢磨了好一阵,才疑心到手抓坏了。果不其然,由于小冷冻箱没有拾掇好,把好端端的三斤手抓就那样给“冻”坏了。那十几天,一路行来,尽管有手抓羊肉,尽管在伊犁的大姑姑们给我们宰了羊,煮了新鲜的羊肉,可是总觉得缺点什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别处的手抓羊肉怎比得上东乡手抓呢。所以,一到家,就美美地吃了一顿东乡手抓。
临夏的大街小巷,诸多的清真饭馆里,“东乡手抓”、“河沿面片”成了名招牌。有些饭馆门面看似简陋,可是走到里面,却别有洞天。
北塬头上就有一家,是东乡手抓馆。进去后,上楼了,视线一下子大了,坐在伞下,盖碗茶倒上了,一盘手抓,一碟东乡土豆片,一盘肉末粉条,一碟炒白菜,居然也是招待朋友的美食。
起先,外地人怎么也不理解我们临夏人吃手抓的习惯。我大学的同学就是的,说到我们吃手抓羊肉,他很不理解。说大块吃肉,像什么,吃相难看不说,想不通为何要煮了,还不用筷子,要用手抓着吃。
手抓羊肉,自然要手抓,要不然为何叫手抓羊肉呢?解释白搭,他就是不理解。直到我出了第一本散文集,搞了个发行仪式,他特地赶来祝贺,吃了手抓羊肉后,竟然羡慕我有福气,能够吃到新鲜的手抓羊肉。
此后,他落脚兰州,成家立业,说“忠华手抓大王”的生意火爆,手抓肉也贵,但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有瘾似的,隔几天要吃一次。
也难怪我同学那样,我们生活在此的人,一周也吃一次。
四川的文友了解了我们吃手抓的习惯后,居然反问,说夏天吃火不大吗?呵呵,我们才不管大不大呢,一年四季,只要想吃,随时就吃,不分季节。大概,我们的身体需要手抓的滋养,所以在任何时候都是大补的。再说,我们还喝降火除燥的八宝茶呢。
当文友沾沾自喜,在网上告诉我,她们在冬至那天吃了手抓羊肉,喝了羊肉汤时,我一个偷笑的表情令她惊讶。她大概不知,和羊肉汤、吃手抓羊肉,那是我们日子里司空见惯的,在冬至吃羊肉大补的一说,还没有听过。
不过,文友大概还不知道手抓羊肉还有多种吃法,打成股份的“平伙”,估计闻所未闻。“平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AA”制,据说这是东乡族的先民们在古代狩猎时分配猎物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成了一种饮食习俗。吃“平伙”时,七八个人或者五六个人,选个日子,在圈子里找个锅灶手艺好些的人,挑选中意的一只羊后,把羊宰后整体下锅,煮熟后,卸成前件、后件、肋巴、胸岔、背子、脖子,尾巴七大块,再把每一大块按当初定的人数剁成若干小块,参与的人均一份。每份里都有七个部分的肉。依照吃平伙的人数,把肉块剁得大小均等,按份子剁成分好后,回家吃还是当场享用,全在自己。不过,一般都是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吃的,因为他们还有“发子”(就是把羊的心、肺、肝等内脏剁碎,拌上调料蒸熟)、面片可吃。完了临走前,每人一份,摊钱给主人就行了。
公公退休前,双休日老去东乡吃平伙,回家时也带给我们一份,倒是从来没有在意过有几块的。每每那会,他就给我们显摆人家的手艺如何好,面片揪得怎么小,不像我们揪的,面片都很“团结”,言外之意是说我们揪到锅里的面片都粘到一起了。我们也不理会,先吃平伙。
见过一行文字,因为很独特,就记住了。说不吃手抓羊肉就不知道肉中极品,如果不吃手抓,就不知道甘肃的味道,一种狂野的味道。
狂野的味道!形容得多好!东乡手抓羊肉,被公认为是东乡风味食品中的“金字招牌”,那个美誉想必是有原因。
央视4套《远方的家》百川百山行节目播出后,东乡手抓得到了更多观众的青睐。中国·临夏——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全国清真食品与民族用品交易大会暨“康美杯”全国清真小吃和名宴大奖赛上大赛中,农家乐东乡平伙获得银奖,而全羊宴又备受大家喜欢。
在淘宝网上,看到有人开辟新的途径,在网上卖“东乡手抓羊肉”,这下更多的食客可以享受“东乡手抓羊肉”的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的滋味了,这是创举,也是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