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对羊肉有许多吃法,其中手抓羊肉或手抓羊肉面便是哈萨克等民族喜欢吃的一种饭,称之“纳仁”。牧区气候寒冷,海拔高。牛羊肉成了牧民不可缺少的食品。所以各族牧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吃肉的习惯,不过民族不同,吃法不ー。最有趣的是哈萨克族吃肉的习惯,如果到哈萨克家里夜宿,晚上主人少不了做手抓羊肉来招待你。在你喝过奶茶之后,主人牵着一只肥羊,站在毡房外,把头伸进来对客人说:“今天客人从远道来我家做客,我感到十分高兴,现在*一只羊来招待你们。”然后把羊拉过来让客人看一看。这时,客人中的年长者,要代表大家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并要祝福主人人畜兴旺,万事如意。这种仪式哈萨克人叫“巴塔”。仪式结束后,主人便*羊剥皮,去其五脏,燎去羊头上的毛,同肉煮在一起,煮好后将羊肉和羊头端上来,羊头放在上面,而且羊头的方向要朝客人中的年长者。接着主人会拿出锋利的小刀交给客人,这时大家并不动手吃肉,而是要等两个仪式结束后才开始吃是客人中的年长者先要代表大家向主人说一段颂词,对主人表示感谢和祝福;二是客人中的年长者要把羊头脸上的肉削一块下来,交给男主人,表示领情和对主人的尊敬,然后再割下一只羊耳朵,交给小孩或年幼者,意思是希望晚辈长大要听长辈的话。这两种仪式,哈萨克族牧民也称“巴塔”。等仪式结束后,客人们便开始削肉吃肉,主人还常常把羊尾油和瘦肉混合在一起敬送到客人口中。客人不用手接,而是张大嘴由主人直接送入口中,一般客人不得拒绝。否则认为是不礼貌。客人也可“借花献佛”,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主人。表示感谢和尊重。
有些地区的牧民在羊肉煮熟后,还在肉汤里下上擀薄的面片,面片切得很大,和肉同时放盘里,让客人们用手抓着吃。当然,在吃这种饭时,事先每个人都要洗手吃过肉和面,主人还要让客人喝肉汤,叫客人吃饱喝足,不思念家乡。夏季,还要端来酸奶子或马奶子帮助消化。最后,摆上奶疙瘩、糖果、奶油、馕等食品,让客人品尝。在牧区吃一顿手抓肉或手抓羊肉面,要四五个小时,往往吃到深更半夜オ散席。
柯尔克孜族吃纳仁的礼节基本与哈萨克族相同,但做法不一样。他们的纳仁做工较细,面要切成细面条,肉煮熟后要切成和大豆一样大小的块,然后拌在一起,放洋葱、咸肉汤、黄萝卜等,盛在盘子里叫客人食用,其中肉的数量相当于面条的三分之一,由于肉已被切碎,客人在吃这种饭时,多不用小刀。
纳仁是牧区少数民族中的佳肴,来了尊贵的客人,牧民才*羊做这种饭来招待,吃纳仁虽然时间较长,但反映了牧民的热情好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