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上点岁数的北京人,提起义利食品,十有八九会翻肠倒肚聊出一堆和它相关的故事。比如春游时怎么优越感满满地显摆果子面包,大人不在时怎么琢磨偷吃家里藏着掖着的动物饼干,打酱油买醋时怎么和售货员阿姨对付省下三五分钱买几块酸三色、黄油球水果糖,吃高粱饴的时候怎么小心翼翼地去舔那层糯米纸……那劲头儿,那架式,完美诠释一句话:姆们吃的是情怀。难怪有斯文人评断:义利于老北京,是一种柔软,一截儿温度,一份化不开的乡愁。
今儿京范儿聊义利,绝非软文,只为情怀。不知道多少北京人和我一样,童年里飘着的果子面包味儿,似乎从未散去……
面包里藏着的中国近代史
如今,在“百年义利”总店的墙上,还悬挂着一张外国人的画像,他就是义利的创始人——詹姆斯·尼尔。您没瞅错,这个北京老字号不但不是北京的,甚至也不是中国人创办的,“洋血统”的老字号还真是不多见。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船员詹姆斯·尼尔来到上海,在南京路摆设了一个小摊位,自产自销苏格兰风味的西点、面包,很受欢迎。后来他生意越做越大,便创办了“义利洋行”。詹姆斯·尼尔是个中国通,“义利”这个名字,便是引用“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儒家思想而来。在其后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义利洋行在上海经营得很是红火,直到詹姆斯去世,义利洋行几经易主。1946年,经营不善的义利被上海实业家买下,结束了“洋品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