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气越来越热的时候,西府人的味觉也在启动一种与夏天相合的条件反射模式。面皮,这种与夏季更为契合的食物,将会在西府人的唇齿间,被赋予别样的生活意味。
在这块诞生了周礼文明的土地上,不仅适宜五谷的生长,一代一代的先民也以其智慧,丰沛着属于他们的饮食结构。
面皮,这种衍生于蒸,但又工艺特别的食物,很多外地人未必知道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尤其是面皮中的擀面皮,可能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其筋道的口感,不知俘获了多少饮食男女们挑剔的味蕾。
与其它面皮不同,擀面皮被认为是岐山人的智慧所创,数百年来,它基本只流行于岐山故地。只是由于交通和资讯的发达,擀面皮的身影才逐渐远播省外。据说,擀面皮是由唐代的淘冷面演变而来,但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考。
擀面皮筋道的口感与其热蒸环节中擀的再加工有关。小麦粉加水和匀,不断揉压,使之成为软硬适中的面团,然后用笼布覆盖,醒面近半小时。接下来,便是洗面的环节,面团置盆内加清水,以刚没过面团为宜。洗面的基本手法是挼,即用十指不断抓弄面团,使淀粉不断从其身躯里慢慢渗出,这时候,清水逐渐浑浊,成为豆浆状。
经过换水三四遍,面团在他们手下,先是逐渐变为棉絮状,然后再慢慢抱合为粘糯Q弹的紧致面球,一直洗到不能洗出淀粉为止,融了淀粉的清水则如牛乳一般。这时候,还需对面浆进行过滤,大瓷盆上放置木架,细密的丝箩置于木架上,然后把淀粉水经丝箩徐徐注入盆内,滤出其中的细碎面筋,如此反复五六次,面浆便可算是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