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拂晓时安妥食客们苏醒过来的味蕾,面皮的经营户往往起早贪黑,很是辛苦。在挑担游走的年代,扁担一头是面皮,另一头则是调料水。食客们则沿途侍立,饕餮解馋。
八十年代后,自行车后加上竹筐,经营户便可走得远些。近些年,岐山县城的擀面皮店如雨后春笋,栉比鳞次。岐山擀面皮不仅只在宝鸡,更是成为了全国食客们翘首以盼的滋味。
八亩沟擀面皮的味道之美有四种要素:一是在于其面,二在于工艺,三在于辣椒,四在于岐山醋。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岐山擀面皮的独特味质。与别处面皮不同的是,岐山擀面皮不用配菜,只有面筋搭配,无论四季,居住在县城里的岐山人,已基本养成了早食擀面皮的传统。
而且,他们还发明出一种颇有意味的吃法——“馍夹擀面皮”,这里所说的馍即为饼。在西风凛冽的冬日里,调好一碟红油晶润的擀面皮,再剖开热气腾腾的烤饼,将擀面皮灌注其中,用手轻捏,喷香的辣子油则顺着饼沿溢流而下。
此时,最迫切的举动则是狼吞虎咽了,你可以幸福地感觉到,温热脆美的烤饼与柔韧酸香的擀面皮,会在你的味蕾表层轰然炸开,然后顺着感官神经,将味觉满足传达给身体的各个部位。
赤如血色的擀面皮,酸香辣爽,不仅诱逗着常驻此地的食客,每天还有不少人开车从宝鸡赶来,为的就是这味蕾的慰藉。
面皮属于快餐。这个诞生于农耕社会的食物却与工业化时代形成了一种新的默契。在日本、香港、台湾、以至部分东南亚国家,快节奏的工业生活催生了与之适应的面条餐饮。汤菜搭配便捷的面条,常常成为上班一族青睐的美味。
即便如此,20世纪50年代末,由日籍台湾人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发明的方便面,更是成为工业社会中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慰藉和折射。但与面条相比,凉皮的便捷性更为优越。它可以为繁忙的都市人,尤其是青年一族节约更多时间成本。
如今,宝鸡的擀面皮产业不断改良着这种食物生存之道。真空包装,快递运送,微波加热.....工业化技术护佑下的亿万味蕾,正不断期待和诠释着岐山擀面皮新的生命和时代意义。
(来源:陕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