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酱块为啥长黑毛图,东北大酱块子长黑毛了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3-04-10 19:53:07

关于童年的记忆,常常浮现母亲的那口大酱缸。

入冬后的某一天,母亲将当年的新黄豆经过严格的筛选,泡发满满一锅,灶堂里架上木柴,大铁锅里又是烀又是焖,差不多得一小天儿,直到饱胀的黄豆由淡黄色变成砖红色,此时水份全部蒸发掉,黄豆也刚好软烂。

就在那几天,左邻右舍家家都要煮豆子,不知是谁家的那台手摇式搅酱机,固定在一个长条板凳上,被大家伙儿扛着,走东家串西家去轮流效力。母亲那会儿常喊我们,去张家、李家婶子那看看,搅酱机腾下来没。

父亲把搅碎的一条条豆泥攒成一团,在饭桌上摔打压实成一个个光滑的长方体,待表面风干定型后,再用报纸或牛皮纸包裹起来,码放到房梁上,就这样将其束之高阁几个月。眼睁睁看着它开裂、发霉、黑色的毛从报纸里探出头,把报纸和酱块儿牢牢贴合在一起。我躺在炕上,望着房顶上这些黑了巴黢的块儿头,常常好奇是什么人发明的这玩意儿。

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才把那几个酱块子从房梁上拿下来,扯下报纸,顺着开裂的纹路掰开,放在冷水里又是泡又是刷子刷,去除上面的黑毛和残留的纸屑。

此时,那口砖红色、白沿口的大酱缸上台了,父亲在缸里放上一定比例的盐水,再把清洗干净的酱块子侵入盐水里,放在院子温暖的阳光下晒着,定期潎一潎上面的杂质,捏一捏没泡开的块状物,搅一搅使其与盐水充分融合,这个过程可能一个月或者更久,这和温度有直接的关系。直到缸里的混合物变得金黄、粘稠,并散发出浓郁的酱香味儿,大酱就算是发好了。

这口大酱缸,就是全家六口人的菜盘子,新酱和陈酱每年都是无缝对接。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对这口缸更是爱护备至。放在前院让阳光晒着,缸口用雪白的纱布蒙上,周边再用皮筋固定好,上面盖上高粱杆做的盖帘儿,阴天下雨,再在上面扣上一个铁盆,防止雨水渗入。

去酱缸里舀酱的活,母亲要求极其严格,一定要用干净的、干爽的勺子,不能带入一点点水,怕影响大酱的质量和口感。如果是夏天,还要特别强调把布整理好,盖严实,担心有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母亲每次亲自去舀酱,掀开盖帘,取下纱布后,总会习惯性的俯下身子,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大酱面,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直到未发现敌情才动手。

虽说“井里青蛙酱里虫,饭里沙子在理中”,但细心的母亲从来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舀酱的事,她很少支使我们去做,而酱缸的安检工作,则成为她每日的必须,且已经进入半自动化状态。

母亲小心地呵护着那口酱缸,也呵护着全家人的健康。

母亲不在的这些年,也能吃到家常味道的大酱,这里有深深的怀念,也有满满的感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