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从湖北麻城调到江西南昌工作。全家头一回下馆子,慕名去了铁路二村的一家“苍蝇馆子”。木板上用红油漆歪歪扭扭写了“两室一厅”,算是店招牌,屋里几张桌子挤得满满当当。
墙壁黑乎乎、地上油乎乎,我点了莲花血鸭、三杯鸡等赣菜中的名菜,没想到菜也是黑乎乎、油乎乎的。
既来之则吃之,把心一横,吃!
乖乖!赣菜的辣是真辣,是干辣,是又咸又辣,4岁的女儿吃了没几口,就被辣得吧嗒吧嗒掉眼泪。
来南昌没多久,这个“两室一厅”成了我和南昌哥们姐们儿的“根据地”,我们还以此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吃遍了方圆10多条街的“两室一厅”。
正应了“美食在民间”这句话,南昌最“恰噶”的美食,往往分布在小巷和老居民区中。店面大多毫不起眼、土里土气,里面光线不足,晦暗且狭窄,卫生也不怎么讲究。
但店家既然敢开店,就必然有看家的特色拿手菜,让你全然顾不得就餐环境,吃完后高呼“绝煞”(南昌话,很厉害的意思,近似福州话“丫豪”),这正应了“好吃就是硬道理”这句话。
在南昌工作、生活10年,朋友们带我去过专吃赣江水煮鱼、田鸡、狗肉、向塘土鸡等店面。这类店的名字颇有特色,风格很统一:两室一厅、哥俩儿好、好想来等等。
地址也往往七绕八拐,很不好找。但吃货们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吃货秘密地图”,啥时候想这一口儿了,便靠着记忆寻来。
南昌自古以来都不是商业之都,却长久保持着高度发达的农业文化,而但凡农业发达之地,必出美食;美食云集之地,则必出吃货。
南昌人是标准的吃货:首先是好(四声)吃。我有一次在南昌郊区一个很普通的人家,看到男主人堪称丰盛的午餐:猪蹄膀、红烧鱼、溜鳝段和空心菜,三荤一素加一瓶小酒。
那油腻的中年男主人,吃相颇为豪放,右手持肥大的蹄膀,蹄膀的表皮色泽酱红,拿在手中微颤,有着摄人心魄的美。一大口咬下去,大幅度的咀嚼,汉子额头的青筋暴起。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酒入口的同时轻快如哨声。连吃带喝,满脸通红,泛着幸福的油光,油乎乎的嘴巴一张,蹦出这样一句话:“别看老区人民穷,好吃好喝脸通红!”
02南昌的气候是有两个极致的,冬天冷到你怀疑人生,夏天热得人只想躺平。和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地一样,南昌冬天湿冷,需要吃辣驱寒。夏天酷热,干脆爆炒红烧,吃出一身汗来,落个痛快。
如果以人作喻,南昌菜的性格并不鲜明。如果一定要总结特征,那么南昌菜的精髓在于味重。衡量南昌菜好不好的标准有一条:入不入味、下不下饭。
黑乎乎、油乎乎的南昌菜,对所谓的色香味中的“色”是不太感冒的:“色”好有什么用?又不是自家女子要许配与人。给我闪开,“好恰”(南昌话,好吃的意思)才是硬道理。
南昌菜味浓、油重、主料突出;在口味上侧重咸、香、辣;在质地上讲究酥烂、脆嫩;在烹调上以烧、焖、蒸、炖、炒见称。
为了好恰就要力求入味,为了入味,必须重油重料,酱油与辣椒是必不可少的,两者相当于南昌菜的灵魂。
以大闸蟹为例,南昌人才懒得清蒸,而是做了本土化改良:开旺火,油烧得狼烟突起,大闸蟹“咣咣咣”剁成几块,扔到锅里红烧,红艳艳的辣椒、白胖胖的大蒜瓣以及生姜、葱段等猛撒,酱油倾泻。炒!爆炒!
出锅后装在大钵子里,“砰”一声放在桌子上,众人七手八脚吃将起来。南昌莱的口感是热烈的、直接的,甚至带有些侵略性,很容易让口舌欢喜、通体舒畅。
南昌人好吃、能吃,也会吃。但却不以吃出名,是属于关起门来自己吃得不亦说乎的那种,也懒于将自己认为好吃的,拿到外面去传扬。
南昌人有一副好肠胃,也有把肠胃侍候得舒舒服服的本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厨艺精湛的“好煮妇”或“好煮夫”!
南昌人的会吃,体现在他们就是有本事、有手段,能把种种外地人不屑一顾地寻常食材,鼓捣成一道道美味佳肴,让万千食客口服心服。
最能体现南昌人会吃、南昌莱精髓的,绝非鸡鸭鱼肉、海参鲍鱼等,而是菜兜皮、大蒜须、柚子皮、西瓜皮等边角废料的东西。
南昌的很多名菜,食材并不昂贵、做法并不复杂,在家里就可以尝试做着吃。
2009年,南昌组织国内外30余万游客投票,选出了“十大赣菜”,除了鄱湖胖鱼头、庐山石鸡的食材相对“高级”外,其余都是寻常不过。
即使是有“天下第一菜”美称的“四星望月”,也不过是素炒雪豆、竹笋炒肉、凉拌鱼丝和腌菜扣肉等四盘菜,加上一笼粉蒸草鱼片。
在江西有句耳熟能详的话:“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主角是藜蒿和腊肉,辅料不外乎辣椒和葱姜蒜等,热油旺火、依次下料、略加翻炒,几乎人人都能炒得很好吃。
腊肉金黄、香气扑鼻,藜蒿青绿、脆嫩爽口。咸香柔软的腊肉,愈发衬出藜蒿特立独行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