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意思,中秋月二首意思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4-04-04 00:02:47

北宋文学家苏轼与兄弟苏辙感情非常要好,他们在青年时代与父亲苏洵一同出川求仕时,曾同宿“逍遥堂”。某天晚上,苏轼读到韦应物的诗“哪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感慨良多。

于是,苏轼与苏辙相约,他年功成名就,早早退隐,同为闲居之乐。后来,二人各自出仕当官,十余年来聚少离多,天各一方。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意思,中秋月二首意思(1)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在密州因思念苏辙,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传世名句。可见,他十分期盼能与兄弟苏辙一同赏月。

次年的中秋节,苏轼、苏辙在徐州团圆赏月时,又写了一首《阳关曲·中秋作》。这首诗写得颇有些伤感,丝毫不见兄弟团圆的喜悦之情。

《阳关曲》本来是唐末非常著名的送别曲目,苏轼的这一首诗是写在中秋团圆夜,同时也是一首“送别诗”,这就难怪它惹人伤感了。

一、《阳关曲·中秋作》赏析

《阳关曲·中秋作》——北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白话翻译:

夜晚,天空中云气尽收,清冷的寒气正在四处流溢。一轮明月像玉盘一样,在银河之中无声地转动着。今生此夜很好,可惜不能一直这样好。待到明年,我们又要在哪里去看月亮呢?

《阳关曲》是唐代的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它是根据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而谱曲打造的音乐作品。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意思,中秋月二首意思(2)

苏轼的这首《阳关曲·中秋作》,本来是一首诗。宋代的诗人杨万里认为它是一首比较优秀的七言绝句,并且“四句皆好。意思就是,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写得很有味道。

诗的第一句“暮云收尽溢清寒”,起头就起得非常独特。同时,我们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中秋诗,苏轼兄弟二人当时在徐州。

南方中秋的夜晚,尚余一丝暑热。此时,天空中的云雾散尽,明月露出了它的身影,同时散发出清冷的光芒,地上的人应该感受到清凉气爽才是。

可是,苏轼在诗的开头仿佛是在嫌弃,那云气尽收之后,月亮清寒的光辉在四处流溢。寒冷的感觉,总是隐隐带着一些忧伤。

然后苏轼又说,银河当中的明月,像一只玉盘在悄无声息地转动着。那么,他为什么要强调明月“无声”呢?

苏轼在《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中写到:“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意思,中秋月二首意思(3)

意思就是说,他们兄弟二人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好不容易一起过个中秋节,无奈次日又要分别。当时苏轼即将奉命赶到南京,担任新职。所以团圆夜,同时也就成了分别的前夕。

面对此情此景,兄弟二人因为遗憾而相顾无言,已经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了。于是,苏轼在此处运用“移情”的手法,让天空中多情的明月,也说不出话来。

而诗的第三句,“此生此夜不长好”,也写得极好。此句好就好在作者正话反说,用“不好”来写突出团圆本身的美好,又用团圆的美好,反衬出人生“不能长好”的巨大遗憾。

最后一句“明月明年何处看”,就把整首诗的中心思想点明了。那么,这种巨大的遗憾到底在哪里呢?

中秋的月光,为什么是“清寒”的?银河上的明月,为什么“无声”?此生此夜为什么不能“长好”?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兄弟二人,不知明年又要在哪里,度过中秋节。

二、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苏辙二人,是北宋时期一对兄弟文学家。他们兄弟二人和父亲苏洵同时位列“唐宋八大家”。二人的散文也都写得非常好,诗词也相当出色。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意思,中秋月二首意思(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