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习古文化 古诗词赏析
自古以来,诗人爱吟咏蛙,在他们的笔下,蛙不再是那个坐井观天的眼界小、见识少的动物,而成为一种自带霸气,更有龙虎之态的人物的象征。
今天,一起来看六首咏物七绝。
提起“咏蛙”,恐怕大多数人脑海中
最先蹦出来的是*的作品: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据说,这是*16岁参加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小诗以蛙自况,表达一种敢主世间沉浮的雄心壮志。
不过,现在一般认为,这是托名伪作,原作者不可得知。
但是,如果较起真来你会发现,原作者其实是古代诗人。
先来看一首诗:
咏 蛙
唐·李世民
独坐井边如虎形,柳烟树下养心精。
春来唯君先开口,却无鱼鳖敢作声。
对比一下,两首诗长得是不是很像?无论是立意还是措辞,都有很高的相似度。
李世民毕竟是一代帝王,他眼中的蛙自然不同凡响,不但身形如虎,还能统领鱼鳖,霸气十足。
也许,这首诗太经典了,直到明代,还有人忍不住模仿,于是有了以下三首:
咏 蛙
薛瑄
蛤蟆本是地中生,独卧地上似虎形。
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咏 蛙
张璁
独蹲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吾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咏 蛙
严嵩
独坐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
春来我不先开口,谁个虫儿敢出声。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看不下去了: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抄袭!
不过在诗词界,没有抄袭一说,或称点化,或称借用,若借得好,还可将湮没无闻的原诗发扬光大。
到了清朝,诗人们对《咏蛙》的兴趣分毫不减,所以你还会看到仿作:
咏 蛙
郑正鹄
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荫。
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回过头来再看第一首,把它放到胸怀壮志的少年*身上,是不是还挺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