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今天,我们更需要弘扬这份家国情怀,不忘拳拳赤子初心。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其实,五月初五这一天不只叫“端午”,还有很多称法,蕴含了丰富的民俗和文化知识。
民俗专家说,“端”即开始的意思,古*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古代以12地支中的“寅”为岁首,正月为寅月,依次,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是午月开始的第五天,“午”“五”同音,所以端五又称端午。
古人在仲夏之月有“顺阳”的习俗。所谓“仲夏之月”就是进入夏季以后的第二个月,正好是五月。古人在仲夏登高,就是要和中午的太阳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而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所以又被称为“端阳节”。
五月初五还叫浴兰节,这是因为古人在这一天有“蓄兰为沐浴”的习俗。到了明代,端午节又有了“女儿节”的称谓。
此外,五月初五还有五月节、午日节、端礼节、菖蒲节、解棕节等诸多名称。
民俗专家说,“这些名称由于不经常使用,很少被人们知道。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我国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菖蒲、艾叶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