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到杜甫诗。
杜诗规整严谨,不似李白。“绝句”诗,为“两对”,非常讲“对仗”。“一行白鹭上青天”,与“两个黄鹂鸣翠柳”相对,极其工整。“一”对“两”;“行(xíng,群)”对“个”。“行(群)”为多,“个”是少。
如果是“行列”之“行(háng)”,与“个”对仗,就很难说诗艺高超了。
“行”,在古代有没有“行列”之义呢?
的确有。
《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
《注》:“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这里的“卒”和“行”,是郑庄公那个时候的“军队编制”。
《国语·吴语》:“吴王陈士卒,百人以为徹,行百行。”
《注》:“以百人通为一行,百行为万人,谓之方阵。”
这里的“行”,是“行列”之“行”了。但在古代,这种用法,大约只对军武而言。
“行列”之“行”,古代,是读为“háng”么?
这也要说,确有差不多接近的读音。
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中,将“行”归入先秦十七韵的“第十部”。
在此部中,“行声”,与“兵声”“京声”“衡声”“明声”“彭声”等,元音为现代的“ing”和“eng”。
但是,“匡声”“方声”“王声”“旁声”“昌声”等,也在此部。
《诗经·击鼓》,“行”与“兵”押韵;《有女同车》,“行”与“英”押韵;《大明》,“行”与“京”押韵;在另外诸多诗中,“行”还与“明”“庚”“亨”“羮”押韵。
不过,在《诗经》里,“行”还与“筐”“霜”“方”“祥”“桑”“仰”“张”“扬”等等押韵。
可知,先秦古韵是比较“宽泛”的,因为不如现代汉语变得如此“精细”,使“行”所具有的现在的“xíng”和“háng”两个读音,本就十分接近。从现代音标来说,主要是“eng”和“ang”的两个元音,在先秦,大概是很难明确区分的。
唐宋之后,古汉语进入“古白话”阶段,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都逐渐有了很大变化,逐渐成为了现代这个样子。
“行”,读为“xíng”和“háng”的差别,也彰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