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代,腊日这天除了祭祀,人们还当作节日来过,还有休息、团聚、宴饮等活动。此外,朝廷为了显示政事的清明和宽大,还会让一些囚徒假释回家过节。
直到南北朝时期,人们才将腊日的日子固定下来,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里便讲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自此农历腊月初八便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祭祀节日并一直传承至今天。
腊八节这天还有一个名字叫“佛成道日”,也叫“法宝节”,是佛教的一个重大节日。
大家都知道,佛教不是本土宗教,那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又是怎样和佛教联系在一起的呢?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盛行的时期,许多来中国传教的佛教徒发现中国的腊八节居然和佛祖释迦摩尼的成道日是一天。
相传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打坐苦行,不吃不喝六年,终于支持不住晕倒了。一位牧羊姑娘就挤了羊奶和杂粮、野果煮成乳糜粥给他吃。
释迦摩尼醒过来之后继续修行,他又在菩提树下打坐了48天,期间不饮不食,不言不语,一动不动,苦思冥想,一直到腊月初七。
佛经记载:“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悉达多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
腊月初八日凌晨,天现异象,释迦摩尼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终于修成正果。
后来,佛教徒便在这一天把四方化来的五谷杂粮煮成粥,称为 “七宝五味粥”,施给信众们喝,以示纪念。
为了更好的在中国宣扬佛教,传教士宣称中国的腊祭日和“佛成道日”是一天,于是合成了一个“腊八节”。
不过那时的粥还不叫“腊八粥”,腊八粥的名字是从宋朝开始有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 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 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宋末的周密在他的《武林旧事》中也记载了腊八粥的做法:“胡桃、松子、乳蕈、梅、栗等做的粥为腊八粥。”
到了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做腊八粥的材料就更多更详细了:“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真像老舍先生所说:“粥里有各种豆,像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清代朝廷每逢腊八便在雍和宫熬制五锅“七宝粥”,第一锅粥盛入碗里进奉到先皇遗像和各殿佛像前,第二锅粥由喇嘛献给朝廷,第三锅给王公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第五锅给本寺的僧众,第三至五锅所余下的混合在一起施舍给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