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每年腊八节依然有很多北京老街坊,排队等候雍和宫发放的腊八粥来讨吉利。
当然,腊八节既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也不会少了本土的传说和故事,腊八粥还和 岳飞、朱元璋有关。
传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
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慢慢成了习俗。
朱元璋出身贫苦,打天下不易,很多美食传说都与他有关,腊八粥也不例外。
据说当年朱元璋被关在监牢里,正值寒冬腊月,又冷又饿。这天,朱元璋发现了一个老鼠洞,居然从里面掏出了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杂粮和干果,朱元璋就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很奇怪,监牢里居然给他准备了锅灶和火镰、柴火)。
这天恰好是初八,于是,他将这锅杂粮粥美其名曰“腊八粥”。等他平定天下,当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就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
也有传说吃腊八粥是为了用里面的红豆“打鬼”的,还有传说当年秦始皇修长城,劳工们没有饭吃,在腊八这一天搜集了各自所剩的粮食煮成粥,分着吃。为了纪念他们,后来人们每年这一天都煮腊八粥。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不管传说有多少可信度,在寒冷的腊八这一天煮一碗香喷喷、甜丝丝、热腾腾的腊八粥吃,总会有温暖从心底泛起,也就对来年的生活有了希望。
02
腊八节的其他习俗
腊八节除了熬腊八粥,还有各种各样关于“吃”的习俗。
北方以面食为主,尤其是陕西关中地区,腊八这天不煮腊八粥,而是煮腊八面。面煮好后,加入各种果蔬和佐料,全家围坐吃一碗腊八面,暖暖和和过寒冬。
腌腊八蒜主要流行于北方的华北、山东一带。腊八这天把早早准备好的紫皮蒜剥好,用醋腌制。腌好的腊八蒜色如翡翠,还是老舍说的:“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南方安徽一带则有晒腊八豆腐的习俗,腊八豆腐由大豆、辣椒、五香等原料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有“素火腿”之称。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