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喜欢吃巧克力的人,那么很庆幸你没出生在16世纪以前,在那以前,巧克力只在中美洲才有,早在公元前19世纪,当地人们学会了怎么利用当地可可树上的可可豆,最早的记录告诉我们,古代人们将可可豆磨碎,和玉米粉,辣椒混合制作出一种饮品。它的味道并不是我们现在喝到的这种可可味饮料,而是味苦,并且令人精神振奋的调制型饮料。
他们认为可可是神圣的食物,是“羽神蛇”赐予人类的礼物,而羽神蛇是一个在中美洲文明中信奉的神明,并且阿兹特克人用可可用作货币,可以看出可可在那个时候有多稀缺,一般在皇家宴会上才会喝可可饮料,国王并把它当作赐给立功士兵的奖励,还用来祭祀。同时还是一款补品和营养饮料。中美洲人们在当时建立了一种可可文化,并将它推广至整个中美洲。在当时的传教士们给可可豆一个“壮阳药”的名称,四周都是崇拜巧克力的社会,在宫廷成员里喝这种饮料一般都是黄金杯来当作器皿。很多皇宫贵族称可可为“众神的饮料”具有利尿,对胃液中的蛋白质分解孝素具有活化性作用,可以帮助消化。很快,每个贵族家庭都配备了巧克力专用器皿。
这种在当时时髦的饮料很难大规模生产,因此在加勒比地区和非洲海岸外的岛屿上,大量种植和输入奴隶,1502年的时候,航海家哥伦布第四次出航,停靠在瓜纳拉岛的时候,经过这块生产可可的土地时,惊奇的发现,一种植物的果实竟然能成为货币,在岛上的集市上,一个奴隶的标价为2100粒可可豆,他惊奇的表示这种神奇的豆子竟然身价这么高,他赶紧用自己携带的东西,向当地的印第安人换了一些可可豆,以后可别再说哥伦布首先发现可可树了,实际上他只是最先发现可可豆原来是“长在树上的银子”。
1519年,以西班牙著名探险家科尔特斯为首的探险队进入墨西哥腹地以后,队伍走荒漠,涉水,穿越森林,经历千辛万苦到达了一个高原,队员们的补给和身体出现了严重的不足,正在这时候从山下走来了一群印第安人,他们赤裸着身体,赤着脚,手里还握着弓箭,科尔特斯用刚学会的当地土话向他们问候,印第安人见他们一个个的无精打采,便从行囊中取出可可豆,将其碾成粉末状,制作成了一股浓郁芬香的饮品,印第安人打着手势叽里呱啦的对他们一行人比划着,科尔特斯接到饮料后尝了一口又苦又辣非常难喝,考虑到印第安人的热情,他和他的队友们每个人都像喝药一样喝了两口,令他们不可思议的是,不一会探险队员们好像得到了魔力一样,体力和精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科尔特斯连忙向印第安人大厅可可水的配方,印第安人告诉他:“这是神仙饮料”。
1528年,科尔特斯回到西班牙后,向查理五世国王敬献了“神仙饮料”,考虑到西班牙人的饮食特点,他在配置的时候添加了蜂蜜代替胡椒粉,国王喝了以后连声叫好,并且封了科尔特斯爵位,很快,巧克力便成为他们的营养品,制作巧克力的食谱也随着时间不断改良,人们可以享受更多不同味道和质感的巧克力。
巧克力的世界在1828年彻底改变,阿姆斯特丹人向世界介绍了他的可可压榨机可以分离出可可中的天然脂肪,巧克力饮料被加入可可脂后变成了人们熟知的巧克力块。在不久后,一名瑞士的巧克力师添加了奶粉,于是发明出了牛奶巧克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巧克力的生产,为了满足需求,人们在赤道附近大量种植可可树,到了20世纪,巧克力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成为了大众喜欢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