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福州还有另一种小吃“燕皮”,大多是将鱼肉、猪肉,或者两种肉混在一起,加入番薯淀粉,捶成薄片再晒干。某种程度上来说,燕皮是午餐肉的进化版,但因为晒干捶紧,所以质地比午餐肉绵韧耐嚼得多。当地对燕皮的吃法充满想象力,加入青菜叶煮沸,是燕皮汤;切丝后滚在肉丸子表面蒸熟,是燕丝肉丸;油炸得脆口后沾辣椒酱和番茄酱吃,是类似于锅巴的炸燕皮。
当然,燕皮最重要的用途是包扁肉——这正是中国馄饨谱系里一种独特的“肉包肉”杰作,肉燕。
No.4 肆角子、扁食、肉燕等称呼,让中国馄饨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对馄饨的想象力仿佛被开了光,陆续形成了光怪陆离、充满地域特色的叫法和做法。
因为南明拉锯、湖广填川等一系列特殊的历史事件,四川盆地在清中叶后,成为中国平民文化最兴盛、最具烟火气息的地区之一。当地把馄饨称为“抄手”,据说是因为百姓喜欢冬天吃这种热腾腾的食物,就像两手抄在怀中取暖;又有说是因为馄饨皮薄易熟,双手在胸前一抄,一两分钟后摊主就能端上桌。
画面感极强的“抄手”二字,决定了抄手这种平民饮食,需要用红汤、鸡油、胡椒等充满张力的汤头蘸料来搭配。
浓墨重彩,方显市井本色。
湖北人把馄饨称为“包面”、安徽人把馄饨称为“包袱”,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面皮里包裹了丰富的材料。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肉食曾经比较难得,但各类蔬菜瓜果取之不尽。当地人就在猪肉馅里加入豆腐、香菇、笋片、葱姜等各种地里长出来的东西,丰富了滋味、节省了肉,也让一顿馄饨吃完,肚子里的营养结构更加全面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