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字,从米字旁,多指用大米磨成浆后制作的食品。后来泛指到用豆类或马铃薯等淀粉制成的食品。
广东人喜吃粉,这或许是跟饮食习惯有关:正餐必须是米饭。早餐嘛,也要吃点大米制品。
其实这个习惯放之全国皆同:北方人爱吃小麦制成的面制食品,南方人则爱吃大米饭和由大米制成的各类食品。
在广东的各个地方,都有着鲜明当地特色的粉类食品。这些粉或已大名鼎鼎、声名远播;或还不为外人知、等待懂吃者去发掘!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这些形形色色的“粉”,看下最终你会被哪个“粉”圈粉!
在前面一篇里,我们说了“天下无人不识君的肠粉”。这一篇,我们要讲的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河粉”!
河粉——浓妆淡抹总相宜
沙河粉,简称河粉,最早出自广州沙河镇而得名。
据传说,清末,广州沙河镇有一个小店铺,名叫“义和居”,沙河粉便是由店家樊氏父子两人所创。地道的沙河粉要选取优质的安南(越南的古称)米,拣去里面的沙子杂质,用白云山水浸泡一个时辰以上(两个多钟头)。待米浸软后,再用白云山水磨成米浆。然后烧开了蒸锅里的水,舀一勺米浆倒在晒东西的窝篮上,轻轻一摇,让米浆薄薄地均匀摊在上面。把铺了米浆的窝篮放在蒸锅里,用猛火蒸上一两分钟。待米浆熟后,便成了薄薄的一片粉皮。揭起粉皮,切条,再加上油盐香葱等佐料,一碗香喷喷的米粉做好了。
由于白云山水水质优良,制成的沙河粉又薄又韧,细滑可口,本地居民,过往客商都喜欢光顾,生意十分红火,沙河粉就成了沙河镇的特产。
时至今日,仍有商家是坚持按传统的方法制作沙河粉,唯一的改变只是由电动的石磨代替了以前的手工石磨。铺浆,蒸粉,揭粉,晾粉,切粉这一系列的步骤,仍然是全手工操作,保留了那一份传统的味道。
铺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