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期,欧洲的牛肉也是较为珍贵的食材,而猪肉和羊肉则较为大众。当时的王公贵族们为了招待客人,会在牛肉上下很大功夫。19世纪中叶(约170年前),欧洲一位贵族发现把整块的牛经过烤制之后,再配合当时象征身份的胡椒以及香辛料一起烹调,香味扑鼻,入口后十分美味,若是再配合葡萄酒,则让人回味无穷。最终这种做法被传播开来,成为一种贵族食物,这就是牛排。
中国古代有烤肉、也有煎制食品,唐朝时期胡椒便传入中国,按理说,中国是完全具备制作牛排的条件的。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率先制作出牛排,因为牛排的发明是偶然事件,这种偶然最先出现在了西方而已。实际上,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够确切。因为牛排没有出现在中国古代,不仅有偶然因素,还有一些必然。
在中国古代,除了游牧民族有吃食烤肉的习惯外,农耕民族并不提倡,而且,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宋朝以来,理学的发展,让中国古人更加讲究餐桌礼仪。而牛排的做法和吃法,有几点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悖的。
第一,吃牛排需要用刀,这在士大夫眼中,似乎是一个“野蛮”的举动。当然,中国的酱牛肉也需要用刀,但酱牛肉是在厨房切好之后才能端上桌的,和牛排完全不同。
第二,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古人喜欢吃精细的肉食。而吃大块肉,并不是主流。
第三,中国人喜欢吃熟食,除非牛排都做成十成熟,否则很难进入士大夫的餐桌。若是三成熟的牛排,士大夫们或许认为自己“穿越”到了茹毛饮血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