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旧称“自流井”,是我国著名的盐都。所产之盐,皆由盐井中汲出盐水,再送到灶上熬制成盐块。旧时没有机械的应用,所需的劳力都是由数量巨大的黄牛来完成的。一眼盐井须用牛几头到十几头,甚而大的盐井需要几十头黄牛。加上运输用牛,随着自流井盐业的兴旺,其牛的数目那是蔚为壮观。据自贡地方志记载,自贡盐场常年有牛三万余头,当地人笑曰“街短牛肉多,山小牛屎多”,话虽刻薄,不过也颇为传神。有人说,自贡的牛不是老死的,不是瘟死的,是累死的,运动得好,所以牛肉特别好吃。也因为牛肉多,所以人们吃牛肉也很讲究,更吃出了不少名肴佳馔,像水煮牛肉、清炖牛肉、干煸牛肉、麻辣牛肉干、龙须牛肉等。但自贡牛肉美味中,最著名的还是“火边子牛肉”。
火边子牛肉
火边子牛肉美味传说
旧时自贡盐井,每天都有不少牛活活累死,拉着拉着扑通跪地,眼见得就不行了,赶紧松开牛套,趁尚未咽气赶紧放血剥皮,以保牛肉和内脏新鲜。盐工们把牛大卸数块,将背脊肉、牛腩等柔软活动部分的肉割下来,片成巴掌大小的薄片,涂抹上调料,放在熬盐卤的锅边火炉烘烤,待水分蒸发,味道渗入,牛肉溢香,即成充饥果腹的美味,盐工们称其为“火边子牛肉”。
“火边子牛肉”是选上好的精牛肉除去筋皮网膜,开成一寸多厚的肉块,平摊在一块斜斜的木板上钉好,再用极锋利的薄口快刀,将牛肉横向开切成极薄的片子牵开。这开切极为考手艺,要求牵开时厚薄均匀,能隐隐照的过光亮,但又不允许有一点点破漏。然后再将这些牛肉薄片抹上适量的盐巴、酱油、香料和白酒,挂在通风的地方晾干,再一张一张平摊在可以透气的大眼篾笆上,篾笆用木梁子托住,下面用牛屎粑燃烧的阴火慢慢熏炕,达到酥而不绵,嚼起化渣为度。如果喜欢吃辣味,切碎后拌上一点辣椒面就可以了。有些饭馆喜欢将这种一尺多宽,两尺多长的火边子牛肉涂上一层辣椒红油,挂一张在门面上做招牌,看上去红艳艳,油浸浸,亮晶晶的,确实及令人好奇又食欲躁动。在自贡当地人眼中,火边子牛肉,必须要用牛屎粑烘烤的,吃起来才特别鲜美,要是换成杠碳或者别的什么烤的话,那味道就不地道了,口感也差得多了。
晾晒牛肉片
自贡民间关于火边子牛肉的美味传说有不少版本。一说火边子牛肉是“叫化婆”(乞丐)发明的。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咸丰、同治年间),贡井雷公滩附近的“叫化营”里,有不少沦落的山西、陕西人,常在火堆旁边烧烤捡来的牛肉借以充饥。时间长了他们就变换着法子吃,肉片、肉坨、肉丝,蘸盐、蘸酱、蘸辣椒面、花椒面。“叫化子”都有一根打狗棍,以防要饭的时候被狗咬,另外“叫化子”还有一把片刀用来防身。“叫化子”的片刀钢火好,非常锋利,就用片刀把牛肉片成薄片,既便于烤熟,又易于咀嚼消化。
还传,过去盐工中有一个叫曾树根的小伙子,人称曾二娃,此人机敏过人,其父曾是大安一带有名的“伙房”(厨师),专做牛肉。其母曾王氏,勤劳俭朴,善良能干,持家有方。因家境贫寒,买不起柴火,她见一堆堆牛屎中有许多没消化尽的谷草和葫豆碴,心想可否用它来当柴火?于是她把又稀又湿的牛屎混合一些粘性较强的黄泥,做成直径约一尺的圆形簿片,状似一张大饼,王氏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牛屎粑”。几天后,贴在墙上或石壁上的牛屎粑被晾干,她取回家中试烧,殊不知比柴火更容易燃烧,这“牛屎粑”火焰绿幽幽的,灶内不但没有牛屎的臭味,反而发出一阵阵奇异的清香。
片牛肉比赛
曾二娃也像母亲一样聪明,他常从盐场带回牛肉,把不成张片的牛肉大刀砍成砣砣,腌进卤水缸里,将上等牛肉用快刀细心地割成簿片,然后将簿片一张张粘贴在竹篾笆上,放上调味料,让其尽快晾干。待这种簿片牛肉的水气风干之后,他想到象熏腊肉一样,用松枝、花生壳等等微火熏烤,不料牛肉本身缺乏油脂,熏后的牛肉总有一股股烟味,口感不好,几次试验均不成功,曾二娃感到有些气馁。
而在一旁观察的母亲提醒儿子说:“你用牛屎粑试试看!”儿子不解地问:“这样不被熏得臭哄哄的?”母亲笑一笑,拉着儿子的手到灶旁,叫他闻闻灶里发出的气味,儿子深吸一口,不觉有烟味,只感到一股股清香扑鼻。曾二娃顿时眼睛一亮冲出门去,用12根木棍钉起一个烤架,把凉*簿片牛肉分别架在四周,进屋内用火钳夹出正燃着的几块牛屎粑,放在在架子下燃烧,只见牛屎粑的边缘生发出丝丝绿幽幽的微火,没有一点烟味,正好烤在簿片牛肉上,一个小时后,曾二娃取下架上差不多被烤*牛肉片,用干净棕刷上了一层红油辣子,把牛肉切成小片,放进嘴里品尝,顿觉得鲜香出奇,从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母亲也觉得其味特别,便分一些给邻居们品尝,大家都说好,人人都叫绝。由于牛屎粑特殊香味的作用,牛屎粑的边缘之火,其温度不高不低,又无任何异味。因此这种用牛屎粑烘烤牛肉*做法传开了,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火边子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