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闷泡到出汤,所需要的时间至少1分钟。
在茶圈,闷泡本是用于检验茶叶品质的一个技巧。茶叶在杯子中浸得久了,大多数物质全部浸出,茶汤就会变得苦涩而浓烈,这时就能很清楚地发现茶叶的缺点。
常言道,好茶不怕闷。但这句话并不是真理,闷出来的茶口感并不是最适合饮用,其味浓容易形成苦涩味,长期以往对味蕾影响大,若是味蕾长时间受到刺激,将变得迟钝。
关于闷泡,身边接触的喜欢普洱茶的朋友,竟出奇统一了答案:喝普洱茶,就要闷的,不然泡不出味道。
闷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醇、厚、和的品质。
但,闷泡真的是最适茶叶冲泡吗?
《3》
好茶不怕闷,是个伪命题。
好茶不怕闷,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甚至有的茶友将其奉为冲泡宝典。不管冲泡什么茶,一律闷上一闷。前辈们还分享了自己关于“好茶不怕闷”的看法,且摘录几句。
闷泡这是检验一款原料品质,茶制作工艺好坏的破坏性办法。
只要茶品种优良(比如群体种)、生长环境好(比如高山、不施化肥),茶的叶底是不会出现泡发的现象的。
制作工艺到位,茶在达到一定浓度之后,将停止析出。这也是好茶不怕闷的主要原因。
从这里,可提炼出三个观点。
第一、好的茶闷泡到一定程度,物质会停止释放。
第二、茶好,闷出来也不会难喝。
第三、茶闷泡就对了,才有味道。
可惜,再好的茶也经不住闷泡这个酷刑的考验。
闷泡最直接的后果,茶汤苦涩难喝。
一款茶的物质释放,并不会停止,只不过是速度快慢的差别罢了。沸水冲泡下,茶叶内在物质释放速度快,茶汤浓度大。等到水温下降后,物质释放变慢了,会给人造成“物质释放已停止”的错觉。实际上,只要外界有水分的刺激,茶叶中的物质便会不断释放。
然而这些物质释放太多,并不是好事。
其一、茶汤苦涩,破坏味蕾,影响喝茶感受。
其二、茶汤浓度太大,反倒影响身体健康。
所谓的好茶不怕闷,其实是劣质茶找的一个借口。这些劣质茶,生长环境差强人意,又或者是制作工艺不佳,对茶叶品质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茶叶的内质物质遭受到灭顶之灾,被消耗的七七八八,所剩不多。这时候用常规的冲泡方式,并不能让物质释放,茶汤轻薄无味。此时,只有采用极端的闷泡法,才能让茶汤重新拥有味道。
真正内质充足的好茶,并不需要这么煞费苦心冲泡,简单快出水就能让茶汤重新拥有风味。
《4》
优质茶叶,究竟该如何冲泡?
要配得上“优质”,自然茶叶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
其中,内质充足就是第一要求。
这些充足的内质,包含两大阵营。一是香气物质,二是滋味物质。
香气物质充足,可表现出各种香气。花香、果香、陈香、药香等多种香气才有来源。
滋味物质,包好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质,这些物质或是鲜爽、或是清甜,或是可以让口腔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
响鼓不用重锤,内质丰富的茶也无需闷泡。
如现在的茶界黑马——白茶,只要它的内质充足,压根儿不用担心味道寡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