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黑线间,就是干巴菌一天的生长高度
干巴菌清理工具
水洗法的遗留问题,就是菌丁水分含量过高,即便使用纤维清理法,还是比较高,需要采用“干焙法”进一步除水汽:菌丁下锅小火干焙加热,挥发水汽,微微出现菌香即可。
多焙一下,菌丁冷却后,可以与焙青辣椒碎混合凉拌,酱油调味。有些人家嫌炒干巴菌油腻,特别喜好这种凉拌干巴菌。
干焙法处理过干巴菌丁,接下来炒就比较简单,与碎辣椒混合炒。讲究些的人家下点碎火腿,很容易炒到香味“倾楼”。炒干巴菌用素油或者荤素混合油炒,不放大蒜,大蒜味道太冲,严重妨碍干巴菌君子风味的表达。
辣椒早先采用老品种皱皮辣子,去蒂取籽切碎。后来老品种皱皮辣子少见,新品种辣度不足,有些人家还要加两三个红色小米辣同炒,颜色好、看样也不错,菌丁黑色辣椒红绿两色。还嫌小米辣辣度不够的,干脆用螺丝辣去炒,那是滇中一带辣度最高的辣子。
这背后有个“理论”共识:辣子越辣,干巴菌的菌香,表达得越充分强烈。
干巴菌炒饭,辣椒却下的不重,点缀提味即可,通常要加碎火腿同炒,提升风味层次。
干巴菌太难清理打整,早先只有家做,饭馆极少会去做,以至到现在,我还觉得饭馆做的干巴菌,多半不如家做。
其实吃干巴菌最难的,在于菌子的新鲜程度,当天采集的菌子,目前很难当天到达餐桌。干巴菌隔夜,风味损失不说,一旦保存不当,还有股氧化发酵的“怪”味。
凉拌干巴菌
青头菌的清雅
汪曾祺说:青头菌,菌盖青绿,菌丝白色,味较清雅。
昆明人家爱吃青头菌,却无关清雅,主要是安全系数高。昆明人家做青头菌,并不喜欢炒,而是热衷于“烩”——与蒜片、青椒同炒后,加水烩到汁水浓郁、胶质厚实,舀一碗白饭,舀上大量菌子连汁水伴着吃——又一款菌捞饭,青头菌捞饭。有人还嫌第一顿烩出来不够入味,特别喜欢第二顿再次“热”出来的。
至于青头菌帽“酿”肉,属于多少带有表演性质的“客人专供家常菜”。
青头菌帽“酿”肉,属于多少带有表演性质的“客人专供家常菜”
说说鸡枞
鸡枞云南有20个品种,市场上起码同时会出现10个品种左右,挑选就是个问题,品种产地先不说,至从少外观上,可以大致判断一下好坏。
主要的问题,出在土壤上,红土、胶泥褐色土出的,容易清洗干净,沙土出的就比较麻烦,费力拔气洗出来炒来一吃,“咔嚓”一声,只要一颗沙子,就让你前功尽弃。
菌摊老板,同样深谙此道,特别热衷“PS技术”的几个,会用红土给沙土鸡枞磨个皮,你是沙来还是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