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凉拌鸡枞
这都算小把戏。有年昆明楚雄公路边,一个懂点木活的路边菌贩子,居然用茭瓜削出一把鸡枞,卖给了昆明客,引起轰动。
一般家庭清理鸡枞,舍不得采用高级饭店大厨那种直接刀刮不沾水的方法,通常先用水盆把鸡枞根泥泡软,然后牙刷刷洗干净,再晾干水汽。木水花市场这几年有用高压水枪代洗鸡枞的摊子,实在懒得洗的,可以去那里试试。
在家做鸡枞,分解就不动刀了,用手撕小,然后下荤油配蒜片和一点青辣子,有条件的配一两片火腿,简单炒几分钟就得。要喝汤的话,炒的时候不放辣椒,炒一下加水煮滚即可。
炒也好煮也罢,滋味都很鲜甜,具体细节,可以参考阿城的《思乡与胃蛋白酶》。其实鸡枞表达鲜味和甜味的呈味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呈味肽、可溶性糖,含量都非常高。
炒鸡枞主配料
昆明人家,还喜欢炸油鸡枞。撕小的菌条,下到菜籽油锅里面,低油温慢慢去炸。并不一次性炸透,保留鲜甜成分,放进搪瓷容器中保存,隔三岔五拿出来重新加热一下,去掉一些水分,防止变质。
调味就是一点盐,辣椒、花椒绝对不能放,太夺味道。现在昆明居民,各地来的都有,辣椒花椒派,已然不是极少数。
早先乡下山里油水金贵,我见他们收拾鸡枞,蒸熟、烧熟、焙熟后凉拌的都有,配料就是青辣子、蒜泥、花椒叶和盐,滋味清奇,但不能连着顿吃,不然疑似轻功练就,走路都飘飘然。轻奢的做派,最多也就是滴上两滴油脂,放上一点酱油。
交通不便的年代,鸡枞不算很值钱,乡下山里,恰好烀土鸡吃,就算把一筲箕鸡枞倒进土锅同煮,也不算个稀奇事情。这种做派,为后来菌子火锅的流行,早早埋下了伏笔。
昆明野生菌家常“四君子”,这次就说到这里。以目前昆明市场每天所见的30~40种以上野生菌品种,对比清道光《昆明县志》记载的16种,强烈的时代变迁气息扑面而来,各族群不断修正的采集知识,加上食物认知和饮食融合,以及外来饮食文化的介入,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作者系云南饮食田野调查者,著有《绿了芭蕉红了花》、《山水坝子探食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顾问、《风味原产地·云南》总顾问。)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4009-2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