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是今天常见的调味品,它的种类非常多,有豆酱、面酱、肉酱、鱼子酱、果酱,还有各种用蔬菜制成的酱。酱的制作与食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周代时,就已经出现了用肉做成的酱,称为“醢”。《说文》中记载:“橘:酱也。酱:醢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其做法是先将肉切碎,然后再掺杂高粱粉、盐、酒等物,放进密闭的容器中,经过百日之后,即可制成“醢”。
在当时,醢是一种名贵的食物,在贵族的聚会及宴饮中十分常见,《风俗通》中记载:“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在河南洛阳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陶甀,就是一种盛酱的工具。
有趣的是,根据周代的进食礼仪,吃饭时各种食物的摆放位置也有讲究。还没有切过的肉要放在左边,切好的肉放在右边,主食、汤、酒等也放在右边,调味用的酱要放在靠中间的位置。之所以将食物如此摆放,是为人们进食提供方便。在当时人们的进食方式还是用手抓取食物,虽然此时箸已经出现,但只是用来吃一些煮的食物。《礼记·曲礼上》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用手抓食物就涉及卫生的问题,古人很注重这一点,抓过的食物不能再放回去,吃完肉后不要乱扔骨头,喝汤时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吃饭时要谦让,不要只顾着自己吃。对于最后这一点,笔者感触颇深,今天已经有了可以旋转的餐桌,在餐桌上,有的人只顾着自己,一直转桌子夹菜,这种行为真的太讨厌了!前面提到的这些饮食礼仪在今天依然适用,可见古人制定的礼仪还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在今天,酱的吃法多种多样,比较直接的吃法是“蘸酱”,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大葱蘸酱,多见于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葱虽然是一种普遍的食物,但大酱可以说是一种北方特产,在东北地区尤其流行。
大酱也称“黄酱”,是一种豆酱,主要的制作原料是大豆、面粉、食盐和水,在经过发酵之后制成。由于其材料成本低且容易获取,做法又简单,所以大酱在民间极为流行。
大葱蘸酱这种吃法起于何时已很难确定,不过葱的历史十分久远,甚至有人认为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就吃过葱。不过,这终究只是传说,更准确的记载出现于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中,齐桓公曾向北攻伐山戎,得到冬葱,随后葱逐渐流传到各地。古代葱的种类十分之多,《齐民要术》中记载:“葱有冬春二种,有胡葱、木葱、山葱,二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夏葱曰小,冬葱曰大。”
另外,还有一个与葱有关的小知识,截至本书创作时,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高的大葱诞生于我国山东济南市的章丘,其大葱高度为2.532米。
至于大酱起于何时,在汉朝的时候,酱的种类已十分丰富。而大酱的主要材料(大豆、面粉、盐、水)都比较常见。大豆也称“菽”,是古代“五谷”之一;而面粉的来源是小麦,也是“五谷”之一;盐和水就更常见了:所以即便是在当时的普通人家,制作大酱也并非难事。因此,在汉朝时已经完全具备了大葱蘸酱的条件。
但关于大酱更详细的记载,恐怕还要到两宋时期。《金史》中记载,“辽金故地滨海多产盐,上京、东北二路食肇州盐”。女真人“以豆为酱,制作豆酱,以蒜、芥末、醋加菜中调味”。
其实这并不意外,辽金滨海地区产盐,东北地区直到今天仍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地。所以当年金人南下说不定对大酱的推广起了一定的作用。
(摘自《古代人的衣食住行 2》 王磊/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