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整整40年没有与麦子有过亲密接触。这几年也一直想找个时间去看看家乡浙江台州温岭的麦子,可一直不能如愿,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在家乡已多年找不到麦子了。最近,我又给大哥打了电话,问老家周边有无麦子。大哥说,老家附近是没有人种麦子的,田里都种了西瓜、葡萄,远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
麦子虽然找不到了,但麦子成熟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早年母亲做的香喷喷的各式各样的麦食。母亲会做的麦食可多了,麦条、麦片、麦箍头、麦包、麦撮、麦糊、麦烙饼、麦饼、麦油煎、麦老鼠、麦虾等。先说母亲做麦条,用麦粉兑水,和成软绵的面团,在桌板中央撒上麦粉,把面团放在上面,再用手平压面团,使其向四周扩展,然后拿擀面杖在面团上来回转圈地搓。擀面杖有小手臂这么粗,约一米长,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两根。我顽皮,经常拿擀面杖当枪玩,引来了父亲一声声的呵斥。面团要擀得厚薄匀称,越圆越好,擀到面团四五毫米厚度即可。这时,面团已变成了一个薄薄的大饼。然后用菜刀在大饼上相隔六七厘米切成宽宽的长条,再靠窄边切成约1厘米宽的条,麦条就切好了。煮麦条前,母亲用切麦条时留下的边角做了一个小麦饼。母亲知道我贪吃。那时的农村烧老虎灶,用的是大铁锅,火烧旺后,倒上猪油,把锅滋开,在锅的上沿贴上小麦饼,然后在锅底放弹涂干、虾干、丝瓜,翻炒。当丝瓜炒到沥出水,锅里飘散着滋滋的香味就差不多可以舀水了。这时,大锅上沿的小麦饼两面都烙成了金黄色。母亲把小麦饼盛到栗壳碗里。我端着香气四溢的小麦饼三步并作两步走,夺门而出。妹妹比我小两岁,跟屁虫似的,在脚后跟紧追不舍。“你要与妹妹一起吃,不能一个人吃哟!”母亲的声音从屋灶间传来。跑到屋后门的大橙树下,小麦饼被我偷吃了只剩下一小半了。剩下的,我一口,妹妹一口,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等锅开了,母亲把切好的麦条撒到锅里,再盖上锅盖。再次烧开后,用饭铲在锅里翻炒。等到麦条熟了,这顿饭也就做好了。与麦条一起煮的除丝瓜外,母亲还经常拿厚皮菜或蒲瓜一起煮。与麦条做法类似的是麦片。当面团擀成薄薄的大饼时,如果切成边长四五厘米的菱形状就是麦片。但麦片不与菜一起煮。母亲的做法是麦片熬粥,或加两抓绿豆,做成麦片绿豆粥。那时,生活还比较贫穷,繁重的农活,仅仅吃绿豆粥是吃不饱的,放麦片不仅吃起来有嚼劲,还难消化,当地土话叫“难肚黑”。做麦箍头也简单,当面团擀成约5厘米厚的大饼时,用菜刀切成边长七八厘米的正方形,再把一个对角折叠起来,用手捏紧,使其黏合,就成了麦箍头。把麦箍头有序地摆放在蒸糕帘(当地特有的篾制品)里,再把蒸糕帘放在饭架上。麦箍头要配菜羹。配菜羹的麦食还有麦包与麦老鼠。在做麦包前,先制作嵌头(方言,即馅)。那时的嵌头比较简单,母亲大多是嵌咸菜面、红萝卜拌豆腐干丝。我记忆里没有嵌过猪肉丝。嵌头做好后先撂在一边。当面团擀成薄薄的大饼时,用小碗碗口扑在大饼上,手稍用力就扣出一个圆形的饼。用调羹把嵌头挑到圆饼上,再把圆饼对折成一个半圆,把边捏紧,麦包就做好了。做麦老鼠更简单。把麦粉揉成面团后,用手把面团一个个摘成稍大一点的剂子,然后用手把剂子搓成手掌宽长度的长面团,再用四个手指握住面团中部,稍用力捏,麦老鼠就成形了。说是麦老鼠,其形状与老鼠相差甚远,不过倒像抽象派的泥塑作品。麦烙饼在家很少吃,母亲主要是把其作为干粮来吃的。老家离海边只有六七里路,乡亲们虽然以农耕为主,但也经常落海(方言,即出海捕鱼)。邻里大伯大叔落海很少为了赚钱,而纯粹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父亲就是落海的一个高手,每次落海回来,浅凹斗(木制用具)都是沉甸甸的。我记得弹涂鱼最多,有时有梭子蟹,间或也有和尚蟹、红头军(赤九鱼)。我就把和尚蟹捉来玩。落一次海要一整天,中餐要带干粮。所带干粮就是麦烙饼。说起落海,我也有过多次,多与发小依群一起。定下落海日子后,双方母亲早早地揉面,各自给儿子烙麦饼。我记得,落一次海带上4个麦烙饼,手掌大小。说是落海,其实捉不了多少海产品,只捉到一些小蟹、小虾,且大多在没有涨潮时我们俩就早早回家了。回到家后,母亲也不说我捉得多捉得少。“你捉的小蟹小虾,还抵不上我给你中午做的麦烙饼!”有时,看着马笼(家乡特有的篾制鱼笼)里的小蟹小鱼,母亲在自言自语。虽然这么说,但过几天我又说与依群一起去落海,而且还说要多带一个麦烙饼时,母亲也不说什么,利落地把5个麦烙饼卷在饭巾(衬在蒸锅底下,防止食物粘在蒸锅上的布)里。出发前,母亲把装有麦烙饼的饭巾扎在我的腰部,看上去,就是一个像模像样的落海人。现在想想,那时的落海捉蟹抓虾就是为了吃麦烙饼。睿智的家乡人,在饮食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略,派生出各色麦饼:麦粉里掺米粉,做出来的麦饼叫糕麦饼;麦粉里掺糯米粉,做出来的麦饼叫糯米麦饼;麦粉里掺各种野菜,就叫某某野菜麦饼。说了这么多母亲做过的麦食,我却大多已数十年没有吃过了。我有一个设想,抽个时间,把以上母亲做过的这些麦类美食自己亲自做一遍,为的是怀念父母,也为了寻找年少时的味道。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王馥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