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搪瓷碗里的晨光
小时候总趴在奶奶的八仙桌边看她熬葱油。老式煤球炉子蹿着蓝火苗,铁锅里菜籽油咕嘟冒泡,她拎着整捆小葱"咔嚓"掰成两段,青白分明的葱段滑进油锅时,总溅得灶台上星星点点。熬好的葱油装进豁口搪瓷碗,琥珀色的油里沉着焦糖色的葱段,像封存着阳光的罐头。
那年拆迁队推倒老弄堂的青砖墙,奶奶把搪瓷碗塞给我:"熬葱油要听声,油响得像落雨就得转小火。"后来在异乡的出租屋里,我熬糊过三锅葱油,烧穿两个平底锅,直到某天清晨听见油锅里"噼啪"声突然转闷,才懂得她说的"雨声停时葱香来"。
第二章 | 铁锅里的交响曲
家常装备
老式铁锅最衬手(新锅需开锅),竹筷子两根防烫,粗陶碗盛葱油不跑香。备料无需秤:小葱一大把,菜籽油淹过葱段,生抽老抽按三比一,白糖抖两下瓷勺底。
烟火步骤
熬葱油:冷油下葱白,中火熬到葱段起皱,投葱绿转小火。油面从大泡转细密小泡时,焦香会顺着窗缝溜出去勾邻居。我总在葱叶将焦未焦时关火,余温能让葱香透进油里。
调酱汁:生抽打底,老抽着色,白糖化开酱油的咸涩。讲究人家会加勺猪油增稠,这是奶奶的秘方。切记酱汁要晾凉,热酱浇面会糊成一团。
煮面条:水沸撒盐,碱水面抖散下锅。竹筷搅三圈防粘连,浮起后点冷水,面条芯才弹牙。过不过凉水看时辰:夏天过井水劲道,冬天直接捞。
拌乾坤:粗陶碗底卧面条,浇两勺葱油三勺酱,筷子从碗底抄起翻搅。焦葱段别扔,嚼着比肉香。吃剩的葱油装玻璃瓶,拌馄饨烫青菜都是妙物。
第三章 | 灶王爷的碎碎念
1. 葱油发苦:定是火旺熬过了头。补救法子有俩:掺半新熬的淡葱油,或挖勺猪油中和。
2. 酱汁结块:热油遇冷酱必造反。关火晾两分钟,边倒酱边搅,像给娃兑奶粉。
3. 面条成坨:煮面水要多,下锅别盖盖。捞面别省事用漏勺,竹筷挑散热气。
4. 葱香不足:试试分两次炸葱。先炸葱白取甜,后炸葱叶取香,像炖汤分次下料。
5. 吃完烧心:菜籽油换花生油,炸完葱捞出弃用。胃弱的人,葱油拌面当早饭最妥帖。
第四章 | 永不冷却的碗
上个月带女儿回老宅基,废墟堆里竟扒出那个搪瓷碗。豁口处结着经年的油垢,阳光下泛着润光。小姑娘学我熬葱油,油锅溅响时突然喊:"妈妈听!雨停啦!"
原来岁月是个轮回的灶台,从前那个踮脚看锅的孩子,如今系着围裙教下一代辨油温。葱油香飘过拆迁的围墙,新楼阳台上探出好几个脑袋——这世间烟火,终究散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