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浆水菜里,藏着许多叠词蔬菜。摄影/onekeys,图/汇图网
叠词的背后,藏着美食秘籍
如果看黄土高原上沟壑丛生的地形,仿佛这些叠词美食的诞生是因为古时候“交流基本靠吼”。看着两个村中间只隔一道沟,那沟却深不见底,走起来得十天半个月的,是以人们平常只能隔沟对话:
“今天你吃什么饭——饭——饭?”
“荞面——面——馍——馍……”
不过回音诞生了叠词美食,只是一个简单的猜想。实际上叠词既源于上古时期语言的留存,也与游牧-农耕交界线上长期以来的语言大杂烩有关。而这些“卖萌”的说法,倒是真真切切暗藏着美味的秘籍。
▲ 猜一猜里面是捞捞还是削削?图/《风味原产地·甘肃》预告片
一个简简单单的形容,口感便有微妙的不同:同样是一块明晃晃的凉粉,用漏勺从顶上捞出细条的 “捞捞”和侧面用刀削成薄片的 “削削”到底有什么差别?不到天水去尝一尝,就很难得知其中的奥妙。
到了陇东(甘肃东部),叠词就是一碗面的花样指南,甘肃平凉人口里经常念叨的擦擦揉揉,和面醒面揉面,擦一擦,揉一揉,加上臊子颗颗,就是一碗扎实可亲的日常主食。拿手搓面,就叫搓搓面,等这面再切成寸许长,就摇身一变成了节节面。除了这些,还有线线面、棒棒面、棍棍面,真是由细到粗,丰俭由人了。
▲ 你喜欢宽面还是细面?摄影/朱锐
而在黄土高原另一端的面食大省山西,叠词指南则更加精细。山西人带着削、剔、拨、擦、抿、压、拉、搓等“十八般武艺”,一下就变出了握溜溜、圪搓搓、切板板、斜片片等多种招式,实在是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山西方言十里不同音的特质,一个地道的山西人都很难说清这一大桌菜的通用叫法是啥。像是祁县的“耐咬咬”,不仔细解释,很难想明白它其实是一种凉了就很难咬得动的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