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
一张竹笪,内置若干容器。一为放置带壳的莲子或是鸡头,一为放置去壳后的“肉”,一把特制的剪子。这便是“剪”生活的完全配置。一个妇人,一把小凳,认真专注地剪着。这样的细节,如今仿佛是同里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的特色表演,其实倒推若干年,这是同里人家的寻常生活场景。
剥鸡头米
同里的前身,被描绘成富有者逃避兵荒马乱寻得的世外桃源。当年“地主”成份的人确实不少,但同里却没有骄奢淫逸的暴发户气质。相反,节俭节约勤劳才是同里人的“特色”。即便走出同里,依旧走不出这种地域特色。
自幼生活在小镇上。虽然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都有固定的工资,但都会找些外加工的活来贴补家用。最普遍的就是剪莲心和鸡头米了。相当于来料加工,赚取一点加工费。发货的地点设在陆家埭街委会。一旦有货,通知各个街道的小组长,信息很快就传到每家每户了。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小镇自有一套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也同样高效及时。每家每户都有一本类似粮油供应卡的小本,记录什么时候领料,领了多少斤。没有特殊的规定,根据能力领取。因为加工活是定时的,谁也不敢贸然多领,每家每户对自己的速度了如指掌,所以不必设置上限。万一有特殊情况,就分给邻居帮忙一起分担。简单的时间约定就是一纸承诺函,谁都不会触碰底线。况且都是本地居民,领料时也不需要加纳任何定金押金之类的。那个时候的人没有相互的设防,也就真没有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