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荤豆花
陈大刚
一
江门荤豆花,并非豪门出身,就一寻常草根——将石磨豆花与老坛盐酸菜、土猪精瘦肉片、鲜蘑菇、蕃茄、猪大骨汤 “一锅煮”,出锅洒上姜末与葱段。蘸水则用油酥糍粑辣椒,加入木姜油或生菜油与花椒油。因此种做法起源叙永县江门镇,又用猪骨汤煮,故名“江门荤豆花”。叙永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江门豆花一大怪,添油加醋煮酸菜。和尚尼姑都喜爱,爽坏国人与老外。”连大名鼎鼎的央视也放下身段屈尊加持,将它弄上“舌尖上的中国”栏目走星光大道。
江门荤豆花与同样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古蔺麻辣鸡好有一比。就像古蔺县城到处都是麻辣鸡摊子一样,江门场镇上的荤豆花馆子也是一家挨一家,连出场镇10多公里长的江门峡公路两边也随处可见。江门荤豆花之所以如此莺歌燕舞,是由于1990年前,从古蔺和兴文到泸州的车,都必须经过江门场镇和江门峡。其后,贵州大方到泸州纳溪的大纳路兴建,公路虽绕开了江门场镇,但也要从场边经过,依然要走江门峡。而且由于这大纳路是西南出海大通道,不仅泸州,包括成都重庆跑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的长途客运大巴车与货车,也要走这路。俗话说山朝水朝不如人朝,车多人多,江门荤豆花想不繁荣昌盛都不行。
有句话叫“墙内开花墙外香”。认真说起来,古蔺人对江门荤豆花的情感依托甚至超过叙永人。原来的老路321国道是石子路,路窄弯多坡大,车辆自然跑不快。大纳路虽是硬化水泥路,但因车多,尤其是古叙煤田开发后重车多,路面管不了半年就轧出坑洼,一年四季都在修补,车子依然跑不起。所以,由古蔺到泸州,客车货车基本上要6个小时,小车也要5个小时。上午无论是从古蔺还是泸州出发,到了江门这个中间节点,正好是肚皮饿了想吃饭的点,便都要打卡江门荤豆花。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古蔺人——出门求学的学子、回乡探亲的兵哥哥、企业采购人员与进货的个体户,以及到泸州成都重庆办这事那事的各色人等,都有共同的记忆,到江门下客车吃饭,一人两元钱,一碗荤豆花,饭随便吃。身上宽裕的,还可以要一份热气喷天的烧白,好像也是两元。
客车驾驶员应该也记得,在哪家馆子停车,他就是那馆子的贵宾——跑堂店小二会将他与押车的售票员引进小厅,一包烟,一大碗荤豆花,外加两荤一素小炒,扛扛的“厅级待遇”,让一众乘客流着口水羡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