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烩菜,顾名思义就是用多种原料混合烩制而成的菜肴。杂烩菜的选料比较“杂”,既有高档的,又有普通的,既有荤的,又有素的,还有荤素混合的,一菜多样,琳琅满目,质地软、嫩、脆、滑,并且色、香、味俱美。在以前,此菜多用于筵席中,无论是在官宴还是在民间筵席里,均受人喜爱,特别是四川田席的“三蒸九扣”,更是离不开杂烩菜。
传统的芙蓉杂烩为半汤菜,咸鲜味型,其特点是原料多样,形色美观,汤菜合一,香鲜醇浓。制作时,把熟猪舌、猪肚、猪心、火腿、尖刀圆子、酥肉、水发响皮、水发笋子、水发松茸菌等切成7厘米长、2.5厘米宽、0.3厘米厚的片,再把笋片和响皮片垫入蒸碗底部,而其他各种原料则按照质地和颜色分别摆放于蒸碗内,葱姜拍松后放在最上面,然后往蒸碗里灌入少许清汤,并封好口,随即上笼用旺火蒸熟,最后取出来翻扣入大凹盘内,舀入芙蓉蛋,灌入熬好的奶汤成菜。此菜因面上盖有芙蓉蛋而得此名。下面就将这道经过演变的杂烩菜介绍给大家。
清汤芙蓉杂烩
▽▽▽
演变思路
首先,把半汤菜改为汤汁比较宽的菜,并且把菜名由“芙蓉杂烩”变成“清汤芙蓉杂烩”。传统芙蓉杂烩中杂烩占的分量比较大,针对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店里把奶汤换成上等的鲜鸡汤,适当增加了汤的分量,减少了主料的分量,也放弃了现在消费者不爱食用的水发笋子和水发响皮。
其次,此菜演变后主要突出主料中的鲜猪肚、猪舌、猪心的营养价值和鲜味,故用量相对较多。此外,把尖刀圆子改成酿有猪肉馅的蛋卷,辅料添加了黄花、木耳、白萝卜等,还把水发松茸菌也改成了鲜羊肚菌,提升了菜品的档次。若是要体现出滋补性,还可适当添加些当归等滋补药材,以丰富菜品的层次和功能。
工艺流程
处理原料:把鲜猪肚、鲜猪舌和鲜猪心治净后,放入加有姜葱和料酒的沸水锅里煮熟,捞出来沥水,并切成片。另把干黄花和干木耳用温水泡涨后洗净;酥肉和白萝卜分别切成片;猪肉剁成泥后,加盐、料酒、姜葱汁、味精和水淀粉搅拌均匀成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