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茄类
特点:植株高大,果实圆球/扁圆形,果皮紫/黑紫/绿白色,肉质紧实,单果重较大,耐寒性强,适合北方地区种植。肉质紧实。
代表品种:七叶茄、茄杂2号、快圆、北京大红袍。
·长茄类
特点:果实细长棒状,皮薄肉嫩,适应湿热气候,南方主栽,早熟或中熟品种,口感系列。
代表品种:南京紫线茄、杭茄1号、京茄10号。
·矮茄类
特点:植株矮小,果实卵形或长卵形,种子多,早熟但产量较低,抗性强。
代表品种:济南一窝猴、鲁茄1号、北京小圆茄。
·特色品种
绿茄/白茄:绿茄(如西安绿茄)抗逆性强,白茄(如三亚紫长茄)肉质细腻,口感清甜。
线茄:果形细长如线,皮薄脆嫩,适合凉拌或炒制。
1.播种时间
春茬:北方3-4月(温室育苗),南方12-2月。
秋茬:北方6-7月,南方7-8月(需遮阳防高温)。
2.种子消毒催芽
• 先用50-60℃温水浸种15分钟,再室温浸泡12-24小时,去除黏液后置于28-30℃环境催芽,露白率≥70%时播种。
• 推荐温汤浸种法:55℃水浸泡15-20分钟,可有效*菌。
3.苗床准备
• 土壤配方:肥沃园土4份 腐熟马粪3份 细炉渣3份,每立方米加过磷酸钙1kg。
4.播种技巧
• 浇透底水后播种,覆土厚度0.8-1cm,冬春覆盖地膜保温,夏秋覆盖遮阳网。
5.环境调控
• 温度:播种至出苗保持20-25℃,出苗后降至18℃;分苗后缓苗期白天28℃/夜间20℃,花芽分化期白天27℃/夜间20℃。
• 光照:缓苗后增加光照,阴雨天补光防徒长。
6.水肥管理
• 出苗前保持湿润,出苗后控水见干见湿;成苗期可喷施0.5%氨基酸水溶肥 尿素溶液。
• 定植前5天控水炼苗,起苗前浇透水便于带土。
7.生理异常处理
• 僵苗:低温干旱引发,需提升土温至20℃以上并保持湿度。
• 冻害:叶片下卷时加强保温,夜间加盖草苫。
1.地块选择与土壤处理
选择至少3年未种植茄科作物(如番茄、辣椒)的地块,避免土传病害。深耕土壤至30厘米以上,暴晒消毒,并每亩撒施石灰粉50-100公斤调整土壤酸碱度(pH 5.8-7.3为宜)。定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公斤(如农家肥、堆肥),配合复合肥30-50公斤。
2.起垄做畦
采用小高畦或宽窄行,畦高10-15厘米,宽70-80厘米,垄间留管理通道,便于排水和覆膜。
四、定植
3.定植时间
春茬:终霜后气温稳定在15℃以上,地温达12℃以上时定植(北方多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夏茬:避开高温雨季,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宜。
4.定植密度
早熟品种:行距50-60厘米,株距40厘米,每亩栽3000株左右。
中晚熟品种:行距60厘米,株距50厘米,每亩栽2200-2500株。
采用宽窄行定植(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带土坨移栽,深度以子叶节与地面平齐为宜。
5.覆膜与浇水
定植后覆盖地膜,按苗位挖洞引苗,膜边压实,浇透定植水。
采用改良式地膜覆盖法(沟栽覆膜)可提前10天定植,防寒保湿。
6.缓苗期管理
定植后1-2天中午遮阳,缓苗期温度控制:白天30℃,夜间18-20℃,缓苗后调整为白天28-30℃,夜间15-18℃。定植后30天内控制浇水,门茄膨大后开始追肥。
1.苗期控水
播种至出苗:浇透水后覆盖保湿材料(如薄膜),保持土壤湿润。
出苗后:控制浇水,保持“见干见湿”,避免徒长;分苗前浇透水减少伤根。
2.结果期补水
门茄坐果后需水量增加,每7-10天浇水一次,以滴灌或沟灌为主,避免积水。果实膨大期(直径3-4厘米)需水量最大,采收前2-3天再浇水促膨大。
3.苗期提苗肥
缓苗后追施氮肥(如尿素5-8公斤/亩),促进根系发育。
4.开花期稳肥
初花期追施氮磷肥(如磷酸二铵10-15公斤/亩),避免过量导致营养过剩。
5.盛果期重肥
果实膨大期以氮钾肥为主(如尿素20公斤 硫酸钾10公斤/亩),结合浇水冲施,每10天一次。
生长中后期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1%-3%过磷酸钙或含钙/硼/锌的叶面肥,提高抗逆性和果实品质。采摘后及时喷施叶面肥,缩短间隔期并延长采收时间。
7.注意事项
避免大水漫灌: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引发病害(如黄萎病、绵疫病)。
高温期施肥:氮肥少量多次,沟施后覆土减少挥发。
棚内管理:加强通风排湿,结合中耕松土提高根系活力。
六、整枝1.单干整枝法
操作:茄子分叉时保留长势强的主枝,摘除弱侧枝;或直接摘除门茄以下所有侧枝,仅留主茎结果。第一条侧枝结果后保留2-3片叶摘心。
适用场景:种植密度大、早熟品种、前期需高产的地块。
2.双干整枝法
操作:首次分叉时保留两个健壮分枝,后续每次分叉仅留一个分枝,使植株始终保留两条结果枝。
适用场景:大棚种植或需集中养分结优质果的情况。
3.三干整枝法
操作:第一朵花开放时,保留主茎和花下方两个侧枝,其余侧芽全部摘除,形成三枝同步生长。
适用场景:株型矮小、叶片细长、种植密度高的早熟品种。
4.再生整枝法
操作:植株衰弱时,从分杈处保留2-3节剪除上部枝条,促发新枝重新结果。剪后需加强肥水管理。
5.连续摘心换头法
操作:植株高约1.1米时,选健壮侧枝替换原主枝,反复摘心换头以矮化植株,维持高产。
6.整枝打叉时间单干/双干整枝:茄子分叉后进行。
三干整枝:第一朵花开放时操作。
再生整枝:结果后期植株出现衰弱迹象时。
六、疏花疏果
1.疏花
最佳时间:开花初期,优先摘除次花和畸形花,保留主花。
操作建议:每个花序保留1-2朵健壮主花,摘除发育不良或过密的花朵。
2.疏果
最佳时间:生理落果结束后(谢花后10-20天),优先疏除畸形果、病果及过密幼果。
操作建议:每枝保留1-2个健壮果,大果型品种留2-3个,中小果型可适当多留。
3.授粉
每500-667㎡棚室放置1箱熊蜂,蜂箱置于1米高处,可提高坐果率至95%,减少激素依赖。
4.花期肥追肥:平衡氮磷钾比例(推荐2:1:1.7),门茄坐果后开始追肥,每次采收后补充营养。
中微量元素:开花期叶面喷施钙、硼(如硝酸铵钙250倍液 硼砂700倍液),增强花朵抗逆性。
七、茄子常见病虫害防治1.红蜘蛛(叶螨):用5%氟虫脲1000~1500倍液、73%炔螨特2000~3000倍液或阿维菌素喷雾,重点喷叶背。
2.茶黄螨:1.8%阿维菌素4000~4500倍液或5%噻螨酮1500~2000倍液喷雾,重点喷茎尖和果实。
3.茄二十八星瓢虫:人工摘除卵块,喷8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
4.蓟马:蓝色诱虫板诱*,或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喷雾。
5.黄萎病:轮作非茄科作物,嫁接抗病砧木(如托鲁巴姆),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
6.绵疫病:50%烯酰吗啉1500倍液或53%精甲霜·锰锌500倍液喷雾,及时清除病果。
7.褐纹病:40%百菌清800倍液或苯醚甲环唑喷雾,种子用热水消毒。
8.灰霉病:腐霉利或异菌脲喷雾,大棚可用百菌清烟剂熏蒸。
9.白粉病:三唑酮或腈菌唑喷雾,7~10天一次。
10.猝倒病:出苗期用70%敌克松灌根,发病初期喷施吡唑醚菌酯 戊唑醇。
11.注意事项
生物防治:释放瓢虫、草蛉等天敌控制虫害,使用苏云杆菌、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
苗期病害:猝倒病、立枯病可用多菌灵拌土预防。
生理性病害:缺钙、缺镁时叶脉间黄化,可通过叶面喷施硫酸镁或钙肥缓解。
1.采收
茄子一般在开花后20-25天、果皮光滑发亮、萼片与果实连接处白色环带消失时采收。若用于留种,需等果皮变黄后采收。
夏季高温时,建议清晨或傍晚采收,避免果实因高温呼吸旺盛而变软;皮薄品种需轻拿轻放。
3.短期保鲜(7-14天)环境控制:阴凉通风处(10-14℃),湿度85-90%,避免阳光直射。远离释放乙烯的水果(如苹果、香蕉),防止加速变质。
处理方式:无需清洗,保留表面天然蜡质层防腐败。用保鲜膜包裹或装入保鲜袋,减少水分流失。圆茄子需用草纸包裹,果柄朝上放置于纸箱中防腐烂。
2. 长期储藏(20-30天)地窖/沟藏法:地窖底部铺干沙,茄子果柄朝下堆码,层间留空隙通风,覆盖牛皮纸或塑料膜保温保湿。
沟藏选择地势高处,茄子码放后覆盖秸秆和土层,温度控制在5-8℃。
冷藏法:预冷至9-12℃后冷藏,温度保持10-14℃,湿度90-95%。
3. 特殊处理冷冻保存:切片煎至微焦后急速冷冻,可保鲜1个月。
晒干/腌制:切条焯盐水后晒干,或盐渍后冷藏,延长保存期。
保鲜剂处理:蜂蜡、阿拉伯胶等混合涂抹果柄,抑制微生物滋生。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果蔬种植技术。
个人愚见,不当之处,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