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县有棵600岁的“板栗王”,树高20多米,一棵树的产量最高时曾达四五百斤,即使“年老体衰”的现在,每年也能收获100斤左右的板栗。
这棵树就在新立庄村。由此可见,新立庄村种植板栗的历史足够悠久。
新立庄村位于中国板栗博物馆的西侧,全村215户,户户都种板栗树。“原先都是大高树,现在讲究科学修剪,板栗树普遍都在两三米高。”12月9日上午,正在地里修剪板栗树的新立庄村村民赵艳成说,他今年63岁,种了20多年板栗树,“原先,树比较高,站在树上修剪,很危险。现在,树矮化了,有时候,站在地上就能修剪,而且,产量比原先提高了40%以上。”
迁西县板栗产业研发中心研究员赵国强告诉记者,板栗栽培的标准化,首先体现在苗木的培育方面,对籽苗的来源、种植密度都有要求。一般情况下,育苗期需要两年,第三年开始嫁接,正所谓,“三年嫁接四年壮,五年进入丰产期”。过去,不注重修剪,板栗树“一年长一尺,十年长一丈”,现在,通过科学修剪,板栗树“一年长一寸,十年长一尺”,比原来更加通风透光,生命力也更加旺盛。
通过近年来对“标准化种植”的推广,迁西板栗的优种率已达90%以上,产量也增加了80%到100%。
“就拿我们村来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村只有100多亩板栗树,总产量只有七八万斤。”新立庄村党支部委员贠明阁介绍说,现在,他们村有600多亩板栗树,年产量达到120多吨,“我们坚持不打农药,人工割草,生产的板栗品质好、价格高,最贵的时候,每斤板栗的收购价超过10元钱。通过种植板栗,全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2019年,新立庄村成立了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修剪、浇水、收购等服务。“专家们指导我们修剪树木,板栗的产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也富裕了。”正在村文化广场锻炼身体的新立庄村村民赵秀敏笑着说。
第四站:走进“尚禾谷”,洞察板栗加工的“原生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