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贸市场上,河蚌总是被摆在显眼的位置,大个头、肉厚实,看上去比一般水产更实惠。可奇怪的是,买的人不少,真正吃肉的却很少。家里熬汤、喂鸡、做饲料,蚌肉常常被搁在一边。
老人们总说,河蚌腥、难嚼,还怕里面有虫有脏东西。其实,河蚌肉到底能不能吃,有没有风险,很多人心里都没底。
为啥中国人什么都敢吃,偏偏对肉多的河蚌总是犹豫?
每年夏季,江南水乡的菜市场总会堆满新鲜的河蚌。个头大、壳厚实,蚌肉剥出来一大把,论分量绝不输猪肉。可很多家庭买回去,却只是用来熬汤,真正吃蚌肉的很少。锅里炖得软烂的蚌肉,最后常常被夹到一边,甚至直接倒掉。
拿家里的生活来说,小时候母亲总爱熬一锅河蚌汤,说是清热解暑。
蚌肉切成厚片,白里透粉,父亲夹了一块,嚼了半天才咽下去,说一股子土腥气,不如喝口汤来得舒坦。母亲把肉盛出来,切丁喂给家里的老母鸡。村里不少人家也是这样,蚌肉最终成了家禽的口粮。
其实,中国人什么都能吃,鸡鸭鱼肉、田螺螃蟹,餐桌上花样百出。
河蚌肉明明分量十足,为何却总被冷落?大部分人的理由很简单:味道腥,口感韧,吃起来不是那么舒服。
有人还觉得咬一口蚌肉,里面有沙粒,甚至有时能看到细小的白线,心里总是不踏实。
时间久了,大家形成习惯,河蚌只当汤料用,肉留着喂鸡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