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果子、宋果子、日本和菓子
有啥区别?
有眼尖的小伙伴发现,无论是从形状还是制作手法,剧中的果子与日本和菓子颇为相似。
随着中日文化、经济的频繁交流,这些茶点习惯也由遣唐使传回日本。茶果子传入日本后,受当地人喜爱,日本人将其统称为“唐果子”并流传至今,现在日本人称其为“和菓子”。
唐果子更接近现在的各种蒸点、酥点、冰点、团、糕,宋果子的品种则更为多样(上文已述),日本和菓子以糖、糯米、小豆等为主要原料,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制成各式各样的精美点心。
比如,中国传统的点心食印图案多为吉祥画,这与中国传统语境里“迎福纳吉”的目的和点心承担祭祀任务的起源相一致。
日本的和菓子多为花果植物等造型,或源于俳句,或源于精巧而充满意境的禅意画。常见的麻薯、大福、羊羹、铜锣烧也都是和菓子。
而在北宋年间,以市民文化为主体的坊间茶肆,是绝对不会出现花朵形状的冷制糕点的,出土的食印模具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区分唐果子、和菓子和宋代的茶点果子的方式,一是看品类,二是看形状,三是看馅料。
《梦华录》中所展示的这种使用花朵模具、有内馅的冷制糕点,说简单点就是——结合了和菓子式样的当代网红点心。
除了果子,
宋朝还有哪些点心?
宋代是中式点心发展的顶峰时期,我们现在吃的各种点心,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重阳糕、镜面糕、糖蜜糕、豆儿糕、蜜糕等,荤素都有,咸甜皆可;还有豆团、麻团、糍团等各种团子;裹蒸粽子、栗粽、金铤裹蒸茭粽、巧粽等各类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