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属于武汉冬天的味道,除了丰腴的藕汤、甜津了的菜薹,还有香糯的豆丝。
豆丝是黄陂三大小吃之一,在清朝《汉口竹枝词》中,就出现了豆丝的踪迹。
“切面豆丝干线粉,鱼渗元子滚鸡汤。”切面就是热干面。早在道光年间,豆丝就和热干面一样,是武汉人过早标配。
作为武汉特色小吃,「寻找武汉本帮菜」第四期,咱们聊聊豆丝。
豆丝诞生记
你知道豆丝的几种吃法
豆丝诞生是因为冬日农闲,人们有大把时间琢磨怎么吃。
籼米混着绿豆黄豆磨成浆,烫饼切丝,就是豆丝。一般为了保存,将豆丝晾干成「干豆丝」,反之新鲜的就是「湿豆丝」。
即便豆丝看起来寻常,背后也有诸多讲究。
想要软韧香,米、绿豆、黄豆的配比得无比精确,少一勺绿豆,敏感的舌头都能尝出不同。于是,配比也是家家户户做豆丝的核心机密。
若要豆丝不变质,得晒足太阳。所以,阴天不做,雨天不做,大风的日子也不做,这是做豆丝雷打不动的规矩。
虽然现在实现机器剥豆、烘干了,但在地风味和传统手艺,仍是城里人心心念念的好物。
于是春节里,“乡里带来的豆丝”成了武汉人串门访友的硬通货,是争着留下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