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爱吃糯米,那就不得不提“上海人”。
上海人嗜甜如命,也大多是“糯米控”,条头糕、擂沙圆、黄松糕、粢饭糕,各种糕糕团团,总是根据时节变换花样地出现在上海人的餐桌上。
这些糯米做的糕点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糯叽叽”,就像上海小囡的“嗲”一样,让人又爱又恨。爱它的软糯香甜,也恨它的热量爆炸。
今天让笋笋来盘点我们家餐桌上一年四季的“糯叽叽”。
春天,上海人的餐桌上不会少了青团这道美味。
青团,相传始创于宋代,为清明节寒食佳点之一,用以祭祀祖先,当时统称为"粉团",到明清时期,盛行于江浙沪地区,因其色泽碧绿、生青,故名为"青团"。白居易有诗赞道“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清代美食大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更为我们描述了青团的制作方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碧绿的颜色,圆鼓鼓的身子,软糯芳香的口感,是从视觉到味觉上的享受。
清明的青团是上好的时令佳品,好吃的青团,必然要用新鲜的艾草,挑选、清洗、焯水、打碎,和着水磨糯米粉,一擀、一揉、一包,再上屉蒸熟。色如碧玉,宛如春天的颜色,表皮有着肉眼可见的艾草碎,摸起来软糯有弹性,还未品尝艾草特殊的清冽香味便扑鼻而来,入口后糯韧绵软,带着艾草特殊的清香,仿佛感受到了春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