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乌米饭,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实是一种在江南地区很流行的小吃,除了江浙沪地区立夏时节食用,福建三明大田地区清明时节吃的“乌稔饭”,以及畲族“三月三”的“乌饭节”所食用的米饭都是乌米饭。
乌米饭,又叫青精饭,它由南烛叶制作而成,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留下了诸多文字记录。
南烛叶没有特别显著的可以辨识的特征,叶形不一,有的椭圆形,有的披针形;颜色多样,有的红,有的绿,有的黄;闻其叶有淡淡果香。
南朝梁代药物学家陶弘景,在其道家著作《登真隐诀》中就介绍了“青精饭”的做法:“以南烛草木煮汁渍米为之”。《荆楚岁时记》中曾这样描述乌米饭:“寒食取杨桐叶(南烛叶)染饭,其色青而有光”。唐人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也记载了“青精饭”的制法:“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莹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更为细节的描述了做法:“南烛木,即青精也。取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
“青精饭”好吃,从唐代开始,许多人都将其看作养生的佳品,杜甫曾在《赠李白》中写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陆龟蒙写有“乌饭新炊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记录了乌米饭作为道家吃食的存在。而五代时期的本草书《日华子本草》和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一木部下品一南烛》以及明代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疏》都详细记录了南烛叶的药用功效。
乌米饭,虽然名字里带个“乌”,看起来乌黑油亮,但其实细看就能发现它并不是黑色的,其实是青的发黑,之所以能将米染成青色,源于南烛树叶里的花青素,“其色青而有光”,所以乌米饭又叫做“青精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