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古夫妇和孙子、孙女一起制作“包子豆腐”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汉古便是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人。
1949年出生的杨汉古
一辈子都在与豆腐打交道
他也算不清祖上第几代开始做豆腐
只知道他的手艺从爸爸那学来
而爸爸的手艺从爷爷那学来
与大多数人
“日出而作”的习惯不同
他与妻子每天凌晨2点起来做豆腐
持续了大半辈子
“做一批豆腐要十几个小时
我每天都围着豆腐转。”
石磨较重,杨汉古和孙子一起推石磨磨豆浆
来到杨汉古的豆腐作坊时,他正在磨黄豆,推着门口那台父亲留给他的100多斤的砖红色石磨,这个70岁的老人看起来跟年轻人一样灵活。
“推磨讲究勤砻懒磨,
慢慢磨做出来的豆腐才鲜。”
杨汉古说。
随着石磨一圈圈地转动,
细腻的豆浆从磨盘中流出。
“这些豆浆还‘不合格’,要用细布把豆渣过滤干净才能煮浆。”杨汉古边说边搬出一口大缸,把豆浆用布包住架到缸上开始滤浆,待滤掉豆渣,柴火已经备好。
杨汉古把磨好的豆浆用纱布过滤,去除豆渣
煮浆的时候,杨汉古才得空歇一歇。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现在村里还在做的就三家了。”杨汉古说: “但是我家里人都会,这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没丢。”
磨好的豆浆倒进大锅里用柴火煮沸
随着豆浆沸腾
豆香味也越来越浓
杨汉古又开始忙活起来
把豆浆倒进大缸里
待温度冷到五六十度,加入卤水
这个环节叫转缸点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