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2021年来临之前,美国发布了最新版的膳食指南。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强调健康的膳食结构,推崇高营养素密度的食物。
这里有两个关键知识点必须理解:
知识点1:膳食模式(dietary pattern)
膳食模式是一个人一段时间内所吃所有食物和饮品的一个总体组合。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一段时间中的饮食状态,也可以用来描述专家推荐的健康膳食结构——帮助维持健康的日常食物到底怎么吃,各种类别的食物吃多少,按什么比例吃。
所谓健康的膳食模式,不是非要吃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健康概念食物」,而是各类天然食物的数量、比例合理,营养素密度高。
知识点2:营养素密度(nutrient density)
营养素密度是指一定能量(热量、卡路里)的食物中,含有多少人体需要的微量营养素和其他保健成分。常见高营养素密度的食材包括: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海产品、蛋类、坚果油籽、瘦肉或去皮鸡肉、低脂或脱脂奶类等,前提是烹调加工时添加糖、盐和脂肪(油脂)很少,或者根本不加。
由于添加糖、添加脂肪和精白淀粉提取物只含有能量,几乎不含有营养成分,它们含量较高时,食物的营养素密度就会比较低。比如说,因为在烹调过程中吸入了大量油脂,而且加了很多盐,薯片、油条的营养素密度就很低,而未经过精制,几乎不加油、盐、糖的蒸土豆和全麦馒头,营养素密度就要高得多。
说到这里,很多看过美国新指南的朋友已经开始纠结了,因为他们看到,只有低脂或脱脂的奶类属于高营养素密度食物。
- 女士A问:我要不要从此以后也只喝脱脂奶呢?可是脱脂奶好难喝的,宝宝根本不要喝,我也不喜欢。
- 女士B问:我看很多科普人士说,全脂奶的营养价值比脱脂奶高,奶油里面还有很多保健成分,难道我以前看的都是伪科学?
这些问题还真没法一句话回答。我一层一层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理解要点1:脱脂奶和全脂奶有什么营养差异?牛奶是一种既含有脂肪又含有水的食物。其中的脂肪以脂肪球的形式,被蛋白质和磷脂的膜包起来,均匀地乳化分散在水相当中,乳化微球带来的光学散射效果,使牛奶呈现乳白色。
在牛奶脱脂过程中,经过低速离心,牛奶中的脂肪微球就会集中到上层,然后被分离出去。也就是说,脂肪球连同包着它的脂肪球膜都被除去了。这些脂肪球聚集在一起,但没有破碎,就是香浓美味的稀奶油。如果用机械方法「震碎」脂肪球膜,里面的乳脂流出来聚在一起,再压成块,就是奶油(butter,酥油、黄油、白脱都是它)了。
(其实「奶油小生」应当说是「稀奶油小生」。稀奶油才是乳白色的,纯奶油明明是黄色的......)
稀奶油中有不少好东西。首先是牛奶中天然含有的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四种。
其中维生素E不太重要,因为主要来源是坚果油籽、植物油、豆类和全谷物,中国人吃得还算较多。维生素K的主要来源是各种深绿色蔬菜、部分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和橄榄油等)、大豆(黄大豆和黑大豆)及豆制品,部分坚果油籽和全谷物。
不过,国人非常容易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D。如果去掉牛奶中的脂肪,就会丢掉85%以上的脂溶性维生素,还是有点可惜的。
同时,牛奶脂肪中也并不全是饱和脂肪,它还含有一些有益的脂肪酸。比如共轭亚油酸(CLA),比如一些天然的反式脂肪酸(和人造的反式脂肪酸不同,它们无害健康甚至有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脂肪球膜。它是近年来乳类食物的研究热点之一。初步研究表明,脂肪球膜上的磷脂、特殊蛋白质多糖等成分构成,有一定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它们对婴儿的神经系统和肠道发育可能有益,还有研究发现它们有抑制某些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脱脂不会降低到牛奶的过敏原性,不会减轻乳糖不耐受问题,也不会改变牛奶和痘痘的关系(如果你确认喝牛奶长痘痘的话,那么按文献报道,刻意选脱脂奶只会更严重)。
总之,嫌弃奶类脂肪的主要原因是怕摄入过多的热量和饱和脂肪。除此之外,奶类脂肪还有很多优点,不仅蕴含香气,而且增加饱腹感,甚至还带来脂溶性维生素和一些健康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