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脾,适当吃点咸味
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千金食治》
季月脾旺,所以是养脾的好时机。饮食上最好选择一些补脾胃而容易吸收的食物,一定不要给脾太大的负担。比如可以喝些小米粥,最好是小米米油。
季月(长夏)的五味增减原则是——增咸减甘。长夏土旺,土旺则克肾水,故当强肾以防土来乘水。盐入肾,能鼓动人的肾气(还有心气)。所以,老一辈的人说,吃盐有力气,不吃盐没力气,是有道理的。但咸味不可太过,那是耗泻肾气的,会伤肾伤骨。
另外,甘虽补脾,然若过食,亦容易生湿热,也会阻滞气机。咸能软坚,能帮助运化。
有的人一吃甜的就会反酸,这样的人平日往往多糖少盐,日久就容易反酸。甜多则脾胃阻滞胀气,从而胃酸上逆而反酸。胃酸是胃液中分泌的盐酸,食盐能增加胃酸的浓度,从而帮助运化。反酸不是胃酸浓度高,而是因为胃酸浓度低。所以,容易反酸的人建议可以适当多吃点盐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吃些芳香温辛之物,以振脾阳,以健脾运。
二、生津,需要兼顾脾阳
夏季解暑,针对暑热,我们要生津养阴,面对暑湿,我们又要祛湿。但二者有时是矛盾的,滋阴恐助湿,祛湿又恐伤阴。那么,我们如何让祛湿尽可能不伤阴,滋阴能不助湿?
饮食下肚的东西要成为有用的津,是需要阳气来化的。若阳气不足,则饮食不能化人体所需的精津,而成痰湿。
白豆蔻煮水,是古人解暑常饮之品,芳香化湿、温脾的同时能发散郁热。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解暑并非一味地甘寒生津,必须兼顾脾胃和阳气。
《遵生八笺》中记载了一个梅子酱的做法:
用黄熟梅十斤,蒸烂去核,将肉秤一下。每斤加盐三钱,加干紫苏一两,干姜丝二钱,甘草三钱,搅匀,置太阳下大晒,晒红后收起。用时,加白豆仁、檀香少许,以饴糖调匀,和水服,解暑渴最效。
生津的梅子,辅以诸如紫苏、姜、豆蔻、檀香这些性温而又行气的食材。这个非常值得今之酸梅汤借鉴,现在的不少酸梅汤配方很好喝,但喝完有时会生痰,其实就是平衡得不够。
三、祛湿,实为调顺气机
盛夏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当令的暑湿之邪是会阻滞气机的。若气机郁滞,也易生水湿痰饮,痰湿本身又会反过来郁阻气机。所以,我们要解决气机郁滞的问题。
饮食上,可选择比较平和的清淡和芳香的食材来调顺气机。夏季,我们就常用荷叶、扁豆、薏米、西瓜皮、冬瓜这些芳香化湿或渗淡利湿的食材煲汤或煮粥。如冬瓜薏米老鸭汤、扁豆荷叶粥等,都是消暑祛湿的经典食方。
我们也可以参考粤式煲汤中用的药材(广东夏天是非常湿热的),如常用的鸡骨草、五指毛桃、陈皮。像鸡骨草清热利湿,兼能疏肝行气;五指毛桃有南芪之名,自能补气,同时补而不滞,以其能行气;陈皮理气化痰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