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 黄震:在海南的发射场,它当时和我们以前在酒泉发射场不一样,它的海边温湿度很高我们怕它结露,当时没有什么太多准备,我们在外面蒙了好多类似于塑料布一样的东西,主要是为了防潮,怕水的结露伤害我的设备,所以就把它特意包裹起来。刚好这样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陋的设备,我们经过转载间的灯打开以后,非常有科技感,所以我就觉得这个我特别的喜欢。
一个难题破解后,意外留下了美丽的纪念。但事实上,这只是航天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微不足道的小麻烦。黄震坦言,不停地出状况、不停地解决问题、承受巨大的压力,才是他们的常态。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主管设计师 侯振东:(2020年发射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首个采用自主轨控的方式进行变轨任务的载人航天器。飞船的变轨其实是很关键的动作,风险比较高,但是我们实验船在两天内完成了7次变轨,都是自主轨控模式,没有采用原来地面轨控的方式,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出了故障情况下,我们得有后手。
就在这次发射任务中,同事们发现,一向沉着稳重的黄震在现场走来走去,不停地转圈。
这样的煎熬牟宇也承受过无数次。与当年斗志昂扬、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同,十年磨砺,经历过成功与失利之后,牟宇对航天工作的理解更为深沉、深邃。
2017年7月2日晚间,搭载着实践十八号卫星的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准备就绪。当晚,牟宇不是主岗,负责配合直播团队做专家解说。
19时23分,火箭点火升空。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总体室主任 牟宇:(主持人问)怎么看这个火箭行不行,我说你就看那个曲线,只要火箭实时的曲线和理论曲线跟得比较近,就说明是正常的,他就说你看一下曲线没有跟着了。我一看就发现了,342秒,这个曲线就没有跟上了,然后我就中断了直播,我说可能我们得去处理问题了。
牟宇记得那天天气很好,但他们所有人心情复杂、通宵未眠。牟宇团队是总体岗位,负责编制故障报告。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总体室主任 牟宇:故障定位大概花了三个多月,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实分析了几十个异常事件,所有的遥测参数一遍一遍一遍全部都重新去查看。
关于那个晚上,一个细节被深深刻在了牟宇的脑海里,至今依然鲜活分明,在记忆闪回时隐隐作痛。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总体室主任 牟宇:兄弟单位的同志们在楼顶上也是抱头痛哭,他们也是想着(他们研制的卫星)可以展示它的舞台的时候,却折断在太平洋了。这个很好诠释了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只有火箭大的运载能力和高的可靠性,我们航天的活动才能够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