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柩为泉州恶习之一,因为迷信风水,想择佳穴,虽有少数预作生圹的,但多数必需死后才四出寻觅坟地,找地花费时日,必需停柩待地。停柩于自家厅上。夭折恶疾的例不停柩,殓后即葬。如若高年或有地位的,则子孙必于收殓后停柩,晚上铺草棺旁守夜,谓之“守棺脚”,至少首尾三天。停柩时间久暂不等,少则数天,多者数年数十年数百年。原留府埕王姓有一部棺停了近百年始葬。前留府埕明朝的七部棺,至抗战胜利后再葬,历时三百余年。乾隆晋江县志所说:“再世不葬,恬然安之,曰以俟卜吉。”就是指这种情形。有地位的人恶疾而亡不得停柩室内,或客死他方运棺回籍待葬的,上者即在附近搭一简陋瓦屋或茅屋停放,叫做“湿厝”,一般系寄柩于东门外东岳山之李公祠或佟公总督祠,名叫“寄祠”。李公祠为泉州公共停放棺木或骨罐之处,所寄棺木骨罐甚多。一为供必须停柩又不得停于自家屋内者之用,亦供客死泉州的异乡人等候运棺回籍之用。有时过境迁,子孙贫乏无力营葬,任棺木朽损,露尸见骨,每数十年必有地方慈善人士出而为之义葬,清理李公祠,泉州叫做“清祠”。东岳山上之公塚,如“万善同归”诸义甕,即是此类。
停柩之椅称为“仙椅”,柩一般系停放大厅正中,若后辈偏支的则停在厅的右边。封建时代如属人家的妾,不但无权停柩,即出丧亦不得由正门。同治间泉州探花黄贻楫,其母为侧室,死时贻楫未出身,故出葬不得由正门,以后还是黄当为本人死亡,卧于棺上才得由大门出。
停柩的棺木必须加漆,漆之厚薄,视停放时间之久暂及丧家之经济力量而异。先用麻布褙封口,再用猪血混桐油石灰漆上,再重重加漆,多者至数十遍。棺木外一般漆朱红色,外装金点,棺头写上金字,男为“福”字,女为“寿”字,边加蝙蝠等图案装饰,棺末画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图案,也有写上死者名衔的。漆棺还有五彩绘画花鸟人物以求美观的。石狮一带有漆好的棺木出售,泉州城内系死后方漆。
泉州是侨乡,停柩的原因除上述迷信风水外,也有子孙出洋,等候奔丧回国,因之停柩,而华侨亦以为长辈做功德办出葬为份内事。北门外华侨较少,南门外新门外华侨最多,停柩之风亦盛。长辈一死不停柩尽速安葬,会被人目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为子孙的迫于乡亲舆论,不得不多方张罗,照例停柩,而塞众口。解放后停柩风气已基本消灭,但暂停数日的尚不乏其人。
功德停柩一段时候,诸事准备就绪,便择日发丧开吊,做功德为亡魂超度。先期印发“讣贴”遍告诸亲友,讣贴有繁简两种:简的由姻、世、谊、宗诸同人代告,其式如下:“×××令先尊(令先慈)××先生(孺人)于×年×月×日×时仙逝,择此×月×日安葬于×关外×山之麓,×刻启**,我同人忝属挚交,务希于是日×时齐集×处,以便执绋,勿外是荷。”印于红纸,称为“公启片”。繁的除公启片之外,尚有孝男孝孙署名的讣告、公吊贴、行述、哀启等,还有印上死者遗像,名人题唁的哀词合订一本,封面加名人题牵拴,形如线装书,颇美观。泉州有专业为人发放婚丧请贴的。题神主,撰写墓志铭,题铭旌,出葬时点主,督铭旌,祀后土等事,多请绅士为之。发丧必请一亲族长辈名义上护理丧事,名曰“护丧”,如祖父(母)在而父(母)亡,必称“奉祖父(母)命发丧”父亡母在则称“奉慈命发丧”。而父在母亡其父为护丧,故不必加这一笔声明。讣闻上子孙如已故的,于名外加一黑框,以资区别。
出葬前数日再度“捧饭”。布置灵堂,先把糊好之“纸厝”安放厅中,贴上死人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龛”。香案围以白色加麻布桌裙。丧帏以全疋白布为之,名叫“九条”。大开中门,门悬橄榄形孝灯。门钉白纸钱,以死者年岁一张计算,所钉之钉男以竹钉,女以木钉,男钉门左上角,女右上角,称为“寿钱”,对门置一屏风,上贴“讣闻”全文,谓之“讣屏”。门旁贴“泣辞惠吊”四字。
泉州木主以侧柏木为上等,他种木材为下。分为素色和雕金圜龙二种。素的以中间木纹形为山峰,峰多而正为贵。填写神主字数有一定规律,以“兴、旺、衰、微”四字为商,字数除四余一为兴,余二为旺。合于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外书朝代、官爵、名谥或×代大父(大母)。内书名讳生卒年月日时。内字数合于兴,外也合于兴,内外两兴合一旺。男年五十以上称“考”——考者成也,已成事业也。女称“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考妣上得加一“显”字。四十九岁内不得“显”,而称“故”。男称公或府君,女有官爵按品级称夫人淑人等等,无爵通称孺人。填主已毕,丧家备甜鸡蛋、面线、红彩、糖为填主者添彩气。填时“神主”只写“神王”,备出葬时点“王”成“主”,称为“点主”。填完以红布包扎,置于灵桌正中。
志铭请名人撰写,分撰文、篆盖、书丹三类。作文章的为撰文。在铭盖上题死者爵位姓名的为篆盖——因为多用篆字题写。写字的称书丹,丹者乃先用朱笔题写以备刻字之意也。志铭质料有石(系一种水成岩)和砖二种,石的要刻字,砖的直接用墨笔写上。其形为二块方形之砖,对合而成。解放前砖石店有便货可买。泉州石刻志铭以观东巷“石室居”技术最佳,近已无传授,也无人用志铭了。志铭刻好用油纸包裹,外插金花一对,前写“光前”,后写“裕后”,于葬时纳入圹内。石刻志铭亦有于刻竣未入圹之前刷拓分送世交亲戚者。
铭旌以红布书写死者官爵姓名,先复于棺上,出葬时举以前行,请武官骑马后护,称为“督铭旌”。
亲友接到讣贴,视其交情及资力,有以现款为赙,有以挽联,有以布帛贴字(泉人称为“轴”),亦有以冥镪为赙的,丰俭不一。唯花圈则民国以后始用,旧式的不用花圈。泉州人对婚丧喜庆的应酬都叫做“铺排”。铺排的冥镪以色纸制成四串合一吊,名叫“吊钱”。
发丧之日至公吊之前,亲友陆续前往吊唁者,谓之“问丧”,其式“拜乌”同,不重述。公吊曰行“公祭”,有主祭、陪祭、司仪、献香、献帛、献爵、读祭文诸执事。仪式开始,主祭等各就位,祭品一一献毕,高诵祭文。祭文常书在白布或白纸上,张挂于灵堂之右,丧家备酒席宴请公祭诸客,醉饱而去,意为“飨胙”。为丧事花钱主项之一。
请僧(道)为亡魂超度,泉州称为“做功德”。其规模大小不等。最简者名为“出山敬”,稍上为“对灵缴”(即一瞑火光),繁者有午夜(即半日一夜),一昼夜肃启(即一昼二夜)及两昼夜。最繁算“旬”,七日一旬,三五旬至七旬四十九日功德最多。做功德必糊有准备焚化给亡魂居住的“纸厝”,一般仿照旧式大厝,亦有糊楼房花园的,华丽者价达千金。这种纸厝不仅具有外表,即厅堂卧室内部亦置有纸糊的小家具如椅桌床橱之类的陈设。纸厝两旁糊较大的男女纸俑二尊,分排左右,俗称“桌头丫鬟”。室内亦有小尊奴婢及猪牛六畜的纸俑。此外还糊有金山银山,以为冥中资用。超度一人名曰一“荐”。为死者本人做功德常要以先亡的长辈为主荐,名叫“竖头”,以旧带新,所以做一次功德起码二“荐”,多者数十“荐”。设神坛,僧尼挂三世尊佛象,道士挂三清象,唪经拜忏。亡人名书于一灵幡上,由孝男持幡在神前随仪礼拜。糊纸为转篷之状,泉人称为“庄“(该字为左车右庄),名叫“牵庄”,意欲把亡魂从地狱中援挽出来。如亡者为女性,因曾生男育女,迷信死后会进血污之狱,故特加“拜血盆”的超度。泉俗每年七月举行“孟兰胜会”之普渡,普渡亦名普施,做功德也要普施。由僧(道)“坐座”,设祭施食,布施众鬼。有一个手持双铙,仿罗汉做各种飞钹动作,泉人称为“献罗钹”。并有叠桌做武技动作,俗称“打桌头城”,似为效目莲救母故事。纸厝具有似人间契据的证件向神前备案焚付亡魂管业。为使亡魂有钱使用,要烧冥镪,动不动算“万”——纸镪一页算一百,以此类推。焚镪数额以死者所属生肖,属某生肖该焚多少冥镪,有一定的标准。道士有“跑特赦”的仪式,意为替亡魂向天上请准特赦令,持以急赴冥间宣布。跑时步伐队形交错复杂,颇有舞踏形式。功德将完,有“劝愿”(亦称“解愿”)一节,为恐亡魂俗心未了,不忍离世,因由僧(道)一边作法一边历举古今之人无不有死,讲故事,唱道情,诙谐百出,劝亡魂安心死去。闲人常喜围观,哄堂大笑,在悲哀的气氛中平添一点笑声。做功德也有演傀儡戏目莲救母节目的,叫“目莲”,亦有演“打城戏”的目莲节目的。
功德已毕,焚烧纸厝,翌日出葬。
出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