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因300余年间,大理国与内地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十分通畅,所以两地间文化交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也使大理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方民族色彩。《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大理国以来,白蛮地区佛教甚盛,戒律精严者名得道,俗甚重之。得道有家室者称师僧,师僧多读佛书,但少知六经,设塾教授童子”。同时大理国选官置吏,又非师僧莫属。大理国虽努力学习内地文化,但因缺少直接的交流,还不知尊孔,而奉王羲之为先师。在这种情况下,大理国形成释、儒结合的师僧文化是可以理解的。
但总的说来大理国的文化与内地文化仍属同一文化体系,而且水平也基本接近。大理国对宋朝怀有十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是大理国历代统治者一再入贡并希望与宋朝建立臣属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在大理国300余年建设的基础上,在重新归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后,元代云南才有可能步入内地化的时期。
三、 元灭大理
大理国建立之后,随着白族社会生产的发展,贵族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地位也获得了巩固,白族以外的其他各族中的贵族在地方势力得到发展和巩固的情况下也起而据地称雄。大理国后期,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段氏家族失去了实际上的统治权利,以高氏为首的白族贵族则到处割据称霸,其他的贵族们为发展自己的地方势力而互相兼并或对立,民族之间纷争不已,至使蒙古铁骑乘虚而入,一举荡平了存在三百余年的大理政权。
蒙古帝国建立后,1244年之后蒙古为了配合进攻四川,派军从金沙江上游的丽江地区进攻大理国,企图绕道云南而达川南,南北夹击夺取四川。大理国主段祥兴派高太和率军队阻击,在善巨郡九禾(今丽江县)与蒙古军队展开了激战。高太和虽然战死,但打退了蒙古军队对云南的第一次进攻,史称九禾之战。段氏为追悼阵亡将士,在九禾收尸火葬,并建塔(俗称白王塔,遗址犹存)以示纪念。
蒙古军队不甘心失败,1253年蒙哥命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从宁夏的六盘山出发,经过甘肃、四川之间的松潘,然后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十月渡大渡河到达金沙江,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忽必烈采纳姚枢等人的建议,改变了过去蒙古军队屠城的恶习,下了止*之令,派使者到羊苴咩城招降。大理相国高太祥坚决抵抗,*了使者。忽必烈从丽江到达羊苴咩城,乘象而行,据说途经鹤庆时,大象跪下不走了,故留下了象跪石的遗迹。十二月蒙古兵进军龙首关,进逼羊苴咩城,大理国王段兴智与高太祥背城出战,结果大败而归。12月12日城破,高太祥被*,段兴智逃押赤城(今昆明)。
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留兀良合台继续平定大理各部,兀良合台率兵东进,经过了一系列的战斗于当年冬天攻占押赤城。段兴智逃往宜良被兀良合台俘虏,大理国灭亡。
在今云南大理古城西的苍山中和峰下的中和镇西约500余米三月街广场中央存有忽必烈平云南碑,是现存最古老的大理石雕。碑文就叙述了忽必烈率大军消灭大理政权以及云南各部,并建立云南行省的史实。不过大理段氏家族并没有被*,而是被元朝任命为云南总管协助元朝统治云南,一直到元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