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麓水同志是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在解放山东省膝县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我军将领,时任山东解放军第八师师长兼政委。当大反攻开始时,他率领八师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解放了丰县、邹县、台儿庄等许多重要城镇,为伟大的人民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王麓水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他在世上虽只度过了三十二个春秋,却是戎马倥偬,为党为国为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风华正茂有志青年 王麓水同志,又名培岳,汉族,一九一三年一月十三日诞生于江西省萍乡县宗里村。麓水小时候家境贫寒,自家土地很少,租种着地主的十几亩地。全年收入除了交纳高额地租外,所剩无几,父亲和大哥只好再做些肩挑运输等活,收入点钱,以勉强维持一家老少九口人的生活。宗里村处于萍(乡)莲(花)边界,是一个大村落。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地主武装在这里焚烧劫掠。直到解放时,还能看到当年红色政权遗留下来的痕迹:在被焚毁的王氏宗祠废墙上,有一条鲜明的红色标语:“创造铁的红军。”这六个擘窠大字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麓水同志的祖父王砚香是个老塾师。他对《墨子》很有研究。在世时,常向子孙讲解墨家学派的思想。麓水同志的父亲王彩基跟他读过两年书。受到深刻的感染。后来他成家立业时,也就以爱劳动、尚勤俭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一九一八年,王麓水入宗里村私塾读书。每天早晚他得帮助家里放牛。宗里村有一个天然的草原。他常常教放牛的孩子做各种有趣的游戏。有时他把他们编成队伍,拿着用竹片削成的刀枪、弓箭,布岗把守,不让牛糟蹋附近的庄稼。他还和孩子们把鞭炮装在竹筒里燃放;用芒花搓绳点火。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爆仗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又大又好听;芒花绳点火,不出现火焰,夜里还能避露水。父亲在杂粮地里防野兽就是这样搞的。”这些方法,他在后来夜袭地主武装时就用上了。
一九二三年,村里私塾停办,年仅十岁的王麓水辍学在家。久病卧床的父亲,仍很关心孩子的学习,经常辅导他翻阅家中藏书。麓水常想:父亲一生忠厚,却被人欺侮;终年劳苦耕作,却长年饥寒交迫,有病无钱治疗。这一切,使小麓水很为不平。王麓水家当时租住着王氏公祠的房子和部分土地,有一年,管祠堂的人来收租子,吃租饭的足足有两桌。麓水气愤极了,要父亲少交十担租,拿去换钱治病。父亲不允,向他解释说:“孩子,过去凡是欠了祠堂租的人家,就不得租祠堂的地种了。要是咱们也欠租,地就种不成了I”这件事,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旧社会的不公平。
一九二四年秋,麓水考入了南溪高等小学。这时候,北伐军从醴陵进驻萍乡,萍乡政治形势起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共安源地委的领导下,全县的工人、农民、妇女、青年都很快地组织起来了。麓水同志由达成师范共青团小组张为政、王思义介绍,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并且立刻投入革命活动。
李大钊
第二年春天,李大钊同志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害了。消息传来,广大青年学生无比愤怒,在举行追悼会时,
麓水同志写了一幅挽联悼念他:
社会历史原空白,你一笔,我一笔,写到悠长无纪一极。壮士热血皆鲜红,这几点,那几点,造成全球大光明。
后来,麓水同志将它抄写给许多同学看,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赞扬。
麓水同志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他除了按时上课外,还坚持夜读自学。这期间,他将瞿秋白所著《社会科学讲义》(原上海大学讲本)作了系统的研究。这对他树立唯物史观,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投入火热的土地革命战争马日事变
一九二七年,长沙方面的反革命势力发动了“马日事变”,反动军官许克祥率领队伍于六月五日攻入萍乡(即“六五”事变),进而围攻安源。于是,萍乡全县充满了白色恐怖。在这种形势下,麓水同志退学回家,一面生产,一面以共青团员的身份,在宗里党支部和农民协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