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鑫
从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开始,长江的鱼群们有了喘息之机,尤其是以四大家鱼为代表的鱼群正在快速恢复,各个地方都已经有了长江江豚成群出没的身影。去年底,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在长江口东风西沙东部水域首次看到长江江豚跃出水面的瞬间。最近几个月,长江江豚频繁现身长江武汉段、南京段及安徽等多段干流及湖泊中。
江豚以鱼类为食,同时繁殖能力又比较慢,一胎只生一个,所以它们的种群数量更具有指示性,数量变多了,必定意味着水中的鱼儿数量变多了,长江生态在向好发展。
©严少华
保护工作虽然初有成效,但并不能高枕无忧。江豚的人工繁殖技术还未达到全人工繁殖的水平,只能在人工环境下自然繁殖。科研人员认为,人工繁殖是为江豚的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我们需要在人工环境下救助它、观察它和了解它,才能知道如何在野外如何帮助它们。2005年,第一头在人工环境下繁育的长江江豚成功出生,健康成长至今并繁育了后代。接下来,科研人员将尝试开展对人工繁殖以及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的野化放归,促进自然种群快速恢复。
© 庄平
适应
在江豚的保护上,除了人类自身的不懈努力,江豚自己也通过改变行为来自救。相比白鱀豚,它们更愿意改变自己坚持上万年的生存习惯,做一个“八面玲珑”的微笑天使。
长江江豚和白鱀豚一样,原先都生活在海洋中,而白鱀豚从海洋来到长江的时间更早,要追溯到2500万年前。据《中国动物志》记载,长江江豚来到长江的时间在距今1-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从长江的居住历史可以看出,白鱀豚对长江环境的适应程度更高,因此它们演化出更狭长的吻部,能提高捕食成功率;发达的额隆,能强化回声定位能力。而长江江豚对长江的适应特征并没有白鱀豚这么特化,相比白鱀豚狭长的吻部,长江江豚的吻部显得更加圆润。
不幸的是,正是由于白鱀豚对长江环境的适应性更高,长江生态被破坏之后可能灭绝得更快。据水生所专家王丁介绍,白鱀豚性格“高冷”,在食物短缺时,它们不愿意接近人类获取“嗟来之食”。相比之下,长江江豚就更加“亲人”,有时候会吃人类倒入江中的剩菜剩饭,甚至平时不吃的黄颡鱼,在没有食物的时候也会用来果腹。
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剧烈,长江江豚在努力改变行为来适应每况愈下的环境,它们作为曾经长江中最兴旺的物种,也被迫靠着接近人类来获取苟延残喘的机会。
©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上世纪80年代,当国家开始保护白鱀豚的时候,其种群数量就只有400头之多了,往后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挽回其功能性灭绝的命运。相比之下,江豚则是幸运的。对于它的保护开展得仍属及时。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已经把长江大保护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相信长江江豚种群一定会恢复到往日的繁盛。
曾经的长江是一条巨物出没的河流,“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白鲟,“黄排”指胭脂鱼。在后续的文章中,将继续讲述这些“长江精灵”的故事。我们期待着,经过保护与治理,长江重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