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实验
1.05/1.67/1.59
用时4秒16
第三组实验
1.59/1.56/0.98
从这三组数据可以看出来,吃铅比越大,复位时间越长,反之,越来越短,有人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说明了什么呢?那种追求高吃铅比又是为了什么?
下面是个人分析,不代表正确和全面,欢迎大家讨论和补充。
我认为,考虑吃铅比估计应该针对对象鱼和不同的季节,不同鱼种吃口特征不一样,所以才有了不同类型的漂。
比如鲫鱼、黄辣丁等小型鱼种,吃口轻,即便是夏季,和其他鱼种相比,都是比较轻的,所以需要灵敏度比较高的漂把信号放大,这样才便于观漂像和抓口,从数据显示来看,吃铅比低于1.2的比较适合,因为实际上,鲫鱼吃食牵动子线产生的位移距离比这小得多,复位的时间更短;而大个体鱼类,如鲤鱼草鱼鲢鱼等吃口动作比较大,所以就需要灵敏度低一点的漂(吃铅比大),以降低小杂鱼信号的干扰,在实际垂钓中,钓大型鱼种所用的漂吃铅量也相对比较高,估计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