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文献和民间传说,山西稷山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之时,开始大面积栽培枣树,并在东魏时期逐渐探索出成熟的栽培、加工技术。到了隋、唐、北宋、金元时期,稷山板枣被历代皇室列为“贡品”。明清时期,板枣已经成为稷山当地的主要税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稷山板枣被世人所认知,稷山县也被誉为“中国板枣之乡”,板枣树亦为“县树”。
板枣主要产于稷山县的稷峰镇、化峪镇、蔡村乡等地。果形扁圆,上窄下宽。外枣皮紫红色,鲜枣肉白绿色,可食部分占96.65%。成熟的鲜枣平均单果重11.2g,最大的达16.7g。掰开后能拉25~30cm长的金黄色糖丝,吃起来绵甜爽口、后味醇香。而且,板枣的营养十分丰富,维生素C含量为18.6mg/100g,钙含量为125mg/100g,钾含量为636mg/100g。
稷山县的板枣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目前全县板枣树栽植面积已达15.3万亩,其中依然存活挂果的千年以上古枣树有17500多株,五百年以上的古枣树5万多株,全国罕见。它不仅是中国古枣的“活化石”,还代表着稷山先民创造的融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枣粮生产为一体的农林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农业文化成果。
稷山板枣的优良品质主要得益于当地有利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产系统。稷山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南望稷王山,北靠吕梁山,一条汾河自东往西穿过县境,逐渐形成一条南北宽10—20公里的汾河淤积平原,土地肥沃,水分充足,且湿度相宜。分明的四季变化和充足的日照,非常适宜农作物及果类树木生长,为稷山板枣的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勤劳智慧的稷山人民历经千年的劳动实践,也摸索出一套从培育、种植到采摘、晾晒、储藏的板枣生产古法技艺,代代手传口授,传承至今。
稷山与板枣、板枣与稷山在千余年的历史中早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板枣在稷山人心目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凡遇到婚丧嫁娶、添丁过寿的大事,都要蒸枣馍。除了蒸食,稷山人还发明出了很多独特吃法。仅以吃鲜枣为例,就有尝露水枣、野外烤枣、砂锅煮枣等吃法;晾干后的板枣,又可以做成枣糕、枣馍、枣脯、枣饯、枣汤等;很多人家还有酿枣酒、枣醋的习惯。可以说,板枣已经深入到了稷山县浓郁的民俗乡情和悠久的饮食文化中。
摘编自“千年古树上结出致富果,这个地方和板枣密不可分!”,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