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血糖波动范围是多少?它是如何维持平衡的?
正常人血糖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在空腹状态下,血糖的波动范围为3.9~7.5mmol/L(70~135mg/dl);在进食后2个小时以内血糖会有升高,但最高不应超过10mmol/L(180mg/d1),2个小时后血糖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凡血糖超过或低于上述所列范围,均属异常。正常人血糖保持在相对恒定范围内的关键,在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维持上述血糖来源和去路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中,需要有多种酶和激素的参与,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激素就是胰岛素。当胰岛素不足或作用减低时,血糖的去路发生障碍,结果导致血糖升高,遂发生糖尿病。当然,如果胰岛素过量,则血糖被过分地利用,就会发生低血糖。
什么是胰岛素?它是由哪个器官分泌的?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有何特点?
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又称β细胞)分泌,胰岛细胞共有四类:A细胞(又称α细胞)分泌胰升血糖素;B细胞(又称β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又称δ细胞)分泌胃泌素、生长激素抑制素等几种激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在上述四类细胞中,A细胞与B细胞,尤其是B细胞的变化与分泌异常对糖尿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正常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虽然是持续性的,但它的分泌量与进餐有密切关系,血糖与胰岛素分泌之间存在着精细的相互调节关系,而糖尿病病人这种相互调节关系则发生紊乱甚至消失。
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有何异常?
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情况与糖尿病的类型有关,1型糖尿病人胰岛素的分泌明显减少,无论是空腹还是进食后,其血中胰岛素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人,因此在餐后1小时左右血糖升高时,胰岛素也不能相应升高。有些病情较重的1型糖尿病病人,血中胰岛素甚至无法测出,表明其胰岛B细胞由于受到破坏而几乎失去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临床上称为“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情况与病程长短、是否肥胖有关。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量往往超过正常人,但分泌高峰不是在餐后1小时左右血糖最高的时刻,而是在2小时或更迟一些,即高峰后移延迟,所以这类糖尿病病人血中胰岛素测定值多为升高。尽管如此,其血糖仍然超过正常,这是因为高浓度的胰岛素在这种糖尿病病人体内仍不能发挥充分的降血糖作用,临床上称为“胰岛素相对不足”。非肥胖的以及略瘦的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量一般低于正常人或接近正常,故血中胰岛素测定值略低于正常,亦有分泌高峰后移现象。病程太长(例如10年以上或更长)的2型糖尿病病人,其胰岛素分泌也可明显降低,此时测定血中胰岛素浓度结果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
胰岛素对血糖的控制起什么作用?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过度升高的最重要激素。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被细胞摄取和利用,同时使血糖在肝脏中变成肝糖元、在肌肉中变成肌糖元、在脂肪组织中变成脂肪,这样就防止了血糖过度升高。这种血糖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十分精细而灵敏,是保证人体血糖相对稳定的决定性因素。糖尿病病人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缺乏,这种血糖与胰岛素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已不能正常运转,因而血糖升高。
什么是肾脏的排糖阈值?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尿中会出现葡萄糖(即尿糖阳性)?
正常人血中的葡萄糖流经肾脏时由肾小球滤过,然后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因此尿中仅有极其微量的葡萄糖,一般是检查不出来的。但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血糖过高时,由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数量明显增加,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最大限度,于是尿中就出现了葡萄糖,尿糖检测就产生阳性结果。这个能使尿中出现葡萄糖导致尿糖阳性的血糖浓度,就称为肾排糖阈值(肾糖阈)。正常人的肾糖阈为10mmol/L(180mg/dl)。由于正常人的血糖值一般均不超过10mmol/L(包括在进餐后),故尿糖检测为阴性。糖尿病病人由于血糖值常常超过10mmol/L(尤其是在进餐后),故尿糖为阳性。必须指出:病程太长的糖尿病病人,由于肾脏受到损害,肾小球发生硬化,经由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数量减少,到达肾小管后可以被完全回吸收,此时虽然血糖浓度明显超过肾排糖阈值(例如血糖为13mmol/L),尿糖检查仍可为阴性。有些糖尿病病人即使无明显肾脏损害,其肾排糖阈值也可升高。
什么是C肽?它与胰岛素有何关系?
血中C肽水平降低,就表示胰岛素分泌也降低。当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岛素治疗时,测定血中胰岛素的浓度将受到明显的干扰,所测得之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胰岛素的分泌情况,而此时测定血中C肽浓度则不受任何影响,能作为胰岛素分泌状况的可靠指标。
正常人空腹状态下血清C肽浓度为1.5~4.0μ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