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曾林祥,今年50岁,10年前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时不小心摔伤了腿,落下终身残疾不能进城打工了。
经历了两年的沉沦和挣扎,我在家搞起了竹荪种植。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每年的纯收入有6万多元,在家里挣的钱比当初在城里挣的还多。
下面把我的经历分享出来,希望对想回乡创业的你有所启发。
我出生在农村,初中毕业就没有上学了,想着这一辈子就只能在家里种地了,在20岁那年,农村掀起了进城务工潮,村里50岁以下的人都洗脚上田,进城打工。
我正年轻力壮,当然不能呆在家里,只好随大流进城务工。
我只有初中毕业,一没文凭,二没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一个工地完工后马上辗转下一个工地,一年中除去风雨天气和开工的等待,能干活的也只有不到200来天,能挣个3至5万。
虽然很累,挣的也不多,但也能维持一个家庭,对于我这样一个靠下力气的人来说,也就没有别的想法了,只想着每年能平平安安的做工,一直到干不动为止。
没想到,我的这点愿望都不能实现,10年前的一次意外,我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右腿摔成粉碎性骨折,在医院住了三天,老板赔了3万元就把我打发了。
回家后经过长达半年的疗养腿是保住了,但落下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再也不能进城打工挣钱了。
怎么办?当时两个小孩大的15岁,小的10岁,父母年龄也大了,一家人要养活,不能进城打工了,总得要想办法挣钱呀。
我拖着一条伤腿先后在家搞过兔子、土鸡,猪、牛等养殖,也种过水果、蔬菜,都没有成功,赚不到钱,看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差,我心里着急,可就是找不到赚钱的办法。
5年前,我偶尔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个城里下岗工人回到农村种植竹荪,一年收入几十万。
我一下被这篇报道中吸引了,看了一下报道中的“竹荪”,一身雪白,还有网状裙子,非常漂亮,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一想,我家屋后的竹林就有生长过,当时不认识,以为这么漂亮又是白色,是来诱惑人的,肯定有巨毒,还不吉利,随即将它拨了丢掉,以后,每年生长出来后都是拨了丢掉。没想到它是食用菌,而且还有这么高的价值,被誉为“菌中皇后”。
我按报道中的地址联系上那位种竹荪的种植户,他确认了报道的真实性,我更兴奋了,决定种植竹荪。
当然,要种植竹荪并不是头脑发热,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有三:第一,有种竹荪的条件,竹荪嘛,自然是需要在竹林中生长的,而我家屋后有十多亩的竹园,并且竹林里每年都会生长出野生的竹荪,说明土壤环境适宜的,这些竹子并不能创造经济价值,正好开发过来种竹荪;
第二,我种植过平菇,虽然两者有差别,但都属于食用菌类,种植方法也会差不多;
第三,看到这篇种植竹荪的报道后,正好竹林里长出一些野生的竹荪,我采了一些拿到县城里去试买,结果还很走俏,鲜品20元一斤很好卖,没买到的问家里还有没有,所以销售不成问题。
当然,光有这几点还不够,为了种植成功,我决定实地学习求经,在妻子的陪同下,我来到报道中的种植户竹荪栽培基地学习,这位种植户也很热情,从选地建菇床、培养料的配制和发酵、播菌种、管理、到采收、烘干销售手把手地毫无保留地教我。
一个星期后,从他这里引进菌种,回家正式种竹荪。
由于准备充分,加之竹林本来就是竹荪的生长地,第一年种植就成功了,种了5分地,新鲜的竹荪就销售完了,一算帐,5分地赚了5千多元。
第二年,把面积扩大到2亩,这次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竹林下种植不好把控温度和湿度,导致的后果就是出菇慢、子实体大小不一、品相比较差。为解决这问题,我请教了当地的农业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从光照补充、控温控湿、施肥等进行技术改进,解决了出菇慢、品相差的问题。
种植面积增加了,竹荪产量也增了几倍,光靠销售鲜品也不行了,这一年,我又引进了烘干设备,所产竹荪鲜品销售不了的,全部烘成干品出售。
经过五年的发展,我现在种植竹荪已达6亩,竹荪播种一次可持续采收4个月,亩产鲜竹荪1000至1200斤,烘干后亩产量120斤左右,
按目前平均每斤100元的批发价计算,一年纯收入在6万元左右。
口述:曾林祥
整理:乡土乡风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