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古代唐以后所谓的“尺”,本就分为两种。营造、量衣、日用,为大尺,历代不一,约合今天的三十多厘米,这种一般称之为“营造尺”;
而涉及天文、乐律、医学的“尺”,则一直沿用古制,为小尺,约合今天的24.5厘米,历代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这种尺被称之为“天文尺”、“量天尺”,一直到清代才改变历法,用营造尺统一了“量天尺”。
道教一方面好古,另一方面常自诩天人,自然热衷于用古制,使用“量天尺”是情理之中的。
那么我们以量天尺来计算,那么宋代道士用剑的长三尺九寸,约为95.55厘米,宽一寸四分,是3.43厘米。剑梢九寸为两刃,即剑尖22.05厘米为两刃。厚三分半,就是8.575毫米。
具体到扬州博物馆的这个文物的长度数据而言,其长度为98厘米,折合量天尺为四尺整;宽度3.2厘米,折合量天尺为一寸三分,也几乎是整数。整体数据折算为量天尺,长、宽几乎都为整数,并且与宋代道教标准用剑的数据高度接近。
然而博物馆并未提出更多数据,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这把剑的厚度和两刃长度;但是有两点可以肯定,一个是剑身较厚,应该在8毫米以上,也和宋代道教剑吻合;
另外剑尖两刃部分的长度,可以通过与宽度的对比得到近似值,图中,两刃部分的长度约为宽度的6.5倍,约为21厘米,也与宋代道教标准用剑高度接近。
还有一点争议,就是文献中提到,宋代道教用剑,头部会安装“录环”,“录环者,镂刻剑环也。”
但是具体到文献中的上下文可知,“录环”其实是选装配件,并非标配。
《云笈七签》的记载是:
其柄任长短,取适也,头可安录环也,唯使长三尺九寸耳。
《太平御览》:
剑头可安录镮。
类似的道教剑,在明代的道教经典中也有记载,但是在明朝,剑环似乎才成为标配。《洞玄灵宝道学科仪》记载:
若快铁作精利剑,镮圆二寸六分,柄长一尺一寸七分,剑刃长二尺四寸七分,合长三尺九寸。法钩镮长三尺九寸,广一寸四分,厚三分半,以梢九寸,为左右刃处,头安镮。
去掉了“可”字,可见在明代,道士用剑,剑环似乎成为了标准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