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º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º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º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探究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影响。
位 置 | 影 响 | ||
类型 | 特 点 | 优 越 性 | 不 足 之 处 |
海陆位置 | 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 ①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 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 ①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地质灾害严重,多火山地震; ②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靠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 |
纬度位置 | 南北跨纬度近50º,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 ①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 ②南北气候差异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 最北部纬度高,热量不足,气温低; |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知识点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从而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因此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人口政策的内容和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我国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导致人口问题过多,如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破坏污染环境、住房交通拥挤、就业机会减少等,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二、我国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人口分布界线】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
【我国前六个面积大省】
新疆内蒙和西藏;青海四川黑龙江;(内蒙与西藏串位,是为了押运)
【我国前十个人口大省】豫鲁川粤苏、冀湘皖鄂桂;
小;⑥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1、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答:①自然条件: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雨热条件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气候干燥,耕地少,能够养活的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②社会经济: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③开发历史: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开发历史的综合影响,我国人口在分布上呈现出东南多、西北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我国的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总计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只有几千人。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只有0.3万人。
二、民族分布
【各民族的分布状况】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总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区别】
阶梯及界线 | 地形类型 | 平均海拔 |
第一级阶梯 | 高原和山地 | 4000米以上 |
界线 |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 |
第二级阶梯 | 高原和盆地 | 1000——2000米 |
界线 |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
第三级阶梯 | 平原和丘陵 | 500米以下 |
二、地形复杂多样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主要山脉及走向】
山脉走向 | 山脉名称 | 山脉所在的主要省(区) | |
东西走向 | 最北列 | 天山—阴山—燕山 | 天山(新)、阴山(内蒙古、冀) |
中间列 |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 昆仑山(新、藏、青)、秦岭(青、甘、陕、豫) | |
最南列 | 喜马拉雅山—南岭 | 藏、桂、湘、粤、赣 | |
东北— 西南走向 | 最西列 |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大兴安岭(内蒙古、黑)、太行山(晋、冀、豫交界)、 巫山(鄂、渝交界)、雪峰山(湘) |
中间列 | 长白—武夷山 | 长白山(黑、吉、辽)、武夷山(赣、闽交界) | |
最东列 | 台湾山脉 | 台 | |
西北— 东南走向 | 阿尔泰山;小兴安岭 | 新;黑 | |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 甘、青、新交界;藏 | ||
南北走向 | 贺兰山、六盘山 | 贺兰山(宁)、六盘山(陕、甘、宁交界) | |
横断山 | 川、藏、滇交界 |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2、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四大盆地】
地形名称 | 位 置 | 地 形 特 点 | 所属阶梯 |
塔里木盆地 | 新疆境内天山南侧 | 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全国最大的盆地。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马干沙漠” | 第二阶梯 |
准噶尔盆地 | 新疆境内天山北侧 | 内部平坦,风蚀地貌显著 | 第二阶梯 |
柴达木盆地 |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 | 典型的内陆高原上的荒漠盆地,东部多沼泽和盐湖,矿产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 第一阶梯 |
四川盆地 | 四川省东部 | 四周山岭、高原环绕,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是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之称 | 第二阶梯 |
【四大高原】
名 称 | 青藏高原 | 内蒙古高原 | 黄土高原 | 云贵高原 | |
位置与范围 | 范围 |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之间 | 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北至国界,南至古长城 | 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北至古长城,南至秦岭 | 云南东部、贵州大部 |
所属阶梯 | 第一阶梯 | 第二阶梯 | 第二阶梯 | 第二阶梯 | |
跨主要省区 | 青、藏及四川西部 | 内蒙古大部分,甘、宁、冀一部分 | 晋、陕、甘、宁 | 云、贵 | |
地形特征 | 平均海拔 | 4000米以上 | 1000米左右 | 1000—2000米 | 1000—2000米 |
地表形态 |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 地面坦荡, 一望无际 |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 |
特殊地貌 |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 草原广布 | 黄土地貌 | 喀斯特地貌 |
【三大平原】
名称 | 位置和范围 | 主要河流 | 主要特点 |
东北平原 |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辽河 | 面积最大,黑土广布,多沼泽,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
华北平原 | 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 | 黄河、淮河、海河,黄河为主力,又称黄淮海平原 | 地势平坦 一望无际 |
长江中下游平原 | 西起巫山东抵海滨 东西狭长 | 长江及其支流 | 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 |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江南丘陵
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 闽浙丘陵
两广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探究题】
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五个积温带的区别】
温度带 | 范 围 | ≥10ºC积温 | 作 物 熟 制 |
寒温带 |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 <1600ºC |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
中温带 |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 1600—3400ºC |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
暖温带 |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 3400—4500ºC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 |
亚热带 |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 4500—8000ºC | 一年两熟或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
热带 |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 >8000ºC | 水稻一年三熟 |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产生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
【我国冬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52.3 ºC);最热的地方是海南省;
【我国夏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及三大火炉】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人称“火洲”(最高气温49.6ºC);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时间分布:夏秋多春冬少;空间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四类干湿区的区别】
干湿地区 | 降水状况 | 分 布 地 区 | 植被 | 农业类型 |
湿润地区 |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 森林 | 水田 |
半湿润 地区 | 年降水量400—800 mm、降水量>蒸发量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 森林 草原 | 旱地 |
半干旱 地区 | 年降水量200—400mm、降水量<蒸发量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 草原 | 畜牧业 |
干旱地区 |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 荒漠 | 畜牧业 |
三、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随着季节变换风向,并且风向相对的风。
【冬、夏季风的区别】
发 源 地 | 风 向 | 性质 | 影 响 范 围 | |
冬季风 | 西伯利亚地区和 蒙古高原一带 | 从陆地吹向海洋、偏北风(西北风或东北风) | 寒冷 干燥 |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四川盆地外) |
夏季风 | 太平洋、印度洋 热带洋面 | 从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东南风或西南风) | 温暖 湿润 | 东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影响我国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 |
【季风气候的特点】低纬地区气温高、温差小,降水多;高纬地区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期。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名称 | 影响程度 | 降 水 | 气温 | 地 区 |
季风区 | 夏季风影响显著 | 降水多,为湿润和半湿润区 | 温差小 | 东南部地区 |
界 线 |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 |||
非季风区 | 夏季风影响不显著 | 降水少,为干旱和半干旱区 | 温差大 | 西北部地区 |
【气象灾害】
名称 | 发生季节 | 原 因 | 危 害 | 预防措施 |
台风 | 夏、秋 | 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的强烈活动 | 狂风和特大暴雨 | 加强预报、建设防护林 |
洪涝 | 夏 | 雨带持续时间长,连续性降水 | 洪水泛滥 | 加强预报、修建水利工程 |
寒潮 | 秋末、冬季 或初春 | 发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大范围的强冷空气的活动 | 严寒、大风、 霜冻 | 预报及时,及早准备 |
干旱 | 春 、冬 | 降水异常减少 | 土地干裂、粮食减产、用水困难 | 节约用水,建设水利工程 |
【降水形式的区别】
降水形式 | 发生地区 | 成 因 |
锋面雨 | 季风气候区 | 冷、暖空气交锋时,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成云致雨。 |
地形雨 | 山地迎风坡 | 暖湿气流在前进过程中,遇到山脉阻挡,被迫抬升,成云致雨。 |
对流雨 | 赤道地区 | 暖湿气流受热膨胀上升,成云致雨。 |
四、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多样性的原因及其优势】
1、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我国五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区别】
气候 类型 | 热带季风 气候 | 亚热带季风 气候 | 温带季风 气候 | 温带大陆 气候 | 高原山地 气候 |
分布 地区 | 滇、粤、台南 部,海南全部 | 东部纬度较 低的南方地区 | 东部纬度较高的北方地区 | 西北内陆地区 | 青藏高原 地区 |
气候 特征 | 高温多雨,降 水集中于夏季 | 冬暖夏热,降 水集中于夏季 | 冬冷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 冬冷夏热 降水稀少 | 冬冷夏凉, 降水稀少 |
主要 差异 | 全年高温, 降水最多 | 温差小, 降水较多 | 温差大, 降水较少 | 温差大, 降水最少 | 全年低温,植被垂直变化显著 |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众多的河流
【天然河流的分类及区别】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域。
天然河 | 去 向 | 水源补给 | 水量 | 流程 | 汛期 | 其它 |
内流河 | 未流入海洋 | 高山冰雪融水 | 小 | 短 | 高温期 | 季节河 |
外流河 | 流入海洋 | 天然降水 | 大 | 长 | 雨季 | 北方有冰期 |
【人工河——京杭运河】
人工河流 | 开凿 时间 | 长 度 | 经过的 省区 | 沟通的 河流 | 作 用 |
京杭 运河 | 隋炀帝世界 最早 | 1800千米 世界最长 | 京、津;冀鲁、苏、浙 | 海、黄、 淮、长江、 钱塘江 | 过去和现在沟通南 北交通;将来是南水 北调工程的输水管道 |
二、黄河的治理与长江的开发
【长江、黄河的概况】
源地 | 入海 | 源头 | 形状 | 流程 | |
长江 | 唐古拉山 | 东海 | 沱沱河 | “VW”形 | 6300千米 |
黄河 | 巴颜喀拉山 | 渤海 | 约古宗列曲 | “几”字形 | 5400千米 |
流量 | 流域面积 | 主要支流 | |||
长江 | 1万亿立方米 | 180万平方千米 | 雅、岷、嘉、汉;乌、沅、湘、赣 | ||
黄河 | 600亿立方米 | 75万平方千米 | 湟、洮、渭、汾 | ||
各游分界 | 流经的省区 | 流经的地形区 | |||
长江 | 宜昌(鄂)、湖口(赣) | 青、藏、川、滇、渝; 鄂、湘、赣、皖、苏、沪 |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 ||
黄河 | 河口(内蒙古)、孟津(豫) |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
【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开发与利用 | 危害与治理 | |
长 江 | 塑造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灌溉;水能开发;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的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 电站:二滩、龚嘴、葛洲坝等 | 危害:洪涝灾害;荆江“地上河”;川江滩多流急; 治理:在中、上游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治理荆江、川江河道,建设三峡大坝; |
黄 河 | 塑造了华北平原和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灌溉;水能的梯级开发; 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 危害: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多泥沙,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凌汛; 治理:上、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修水库;下游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引黄淤灌,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
【长江水能】
长江水能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占全国总量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一半,集中分布在源头到宜宾的上游河段。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二滩、葛洲坝、三峡等水电站。但是由于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长江水能利用率只占可开发利用的8.6%。
【长江航运】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支流众多,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货运量占全国的60%,居全国内河运输第一位,是我国东西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有“黄金水道”之称。
【湖泊的分类】
内流湖(咸水湖):位于内流区域(属青藏高原湖区)。不与海洋相通,蒸发量大,含盐量高。如,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外流湖(淡水湖):位于外流区域(属东部平原湖区),与江河相连,通向海洋,不含盐度。如,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土地、阳光、水、水能、矿产、森林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二、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从总量看,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多,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的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土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特征】
耕地、林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类 型 名 称 | 主 要 分 布 区 | ||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 干 湿 地 区 | 主要地形类型 | |
耕 地 | 季风区 |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 平原和低缓的丘陵 |
林 地 | 季风区 |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 山地和丘陵 |
草 地 | 非季风区 | 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 高原和山地 |
未利用的土地 | 非季风区 | 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 沙漠、戈壁、石山、冰川 |
【三大林区】
林区名称 | 东 北 林 区 | 西 南 林 区 | 东 南 林 区 |
分布区 |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 东南丘陵地区 |
主要树种 | 针叶林 (兴安落叶松、红松) | 常绿阔叶林 (红木、楠木) | 经济林(茶树、毛竹、马尾松、漆树) |
林区特点 | 最大的天然林区 | 第二大天然林区 | 人 工 林 区 |
【四大牧区】
牧区名称 | 内蒙古牧区 | 新疆牧区 | 青海牧区 | 西藏牧区 |
分 布 | 内蒙古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青海省 | 西藏自治区 |
优良畜种 | 三河牛、三河马 | 细毛羊、伊犁马 | 牦牛、河曲马 | 牦牛、藏绵羊 |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做到合理利用、节约耕地、保护耕地。
【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第三节:水资源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分 布 | 危 害 | 解 决 措 施 | |
时 间 | 夏秋多 | 汛期河水暴涨,易造成洪涝灾害 | 修建水库,可以调控径流和水量季节变化,夏季储水防洪,春冬供水抗旱 |
春冬少 | 河流进入枯水期,出现春冬旱情 | ||
空 间 | 南方多 | 水资源占80%,土地资源只占40% | 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 |
北方少 | 水资源仅占20%,土地资源却占60% |
二、中国水能的开发
水能蕴藏量 | 分 布 地 区 | 主 要 水 系 | 集中的河段 |
6.8亿千瓦, 世界第一 | 西南五省市区 川、黔、滇、 藏、渝 | 长江2.6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3,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一半); 其次为雅鲁藏布江、黄河、珠江 | 长江、黄河、 珠江和上游河段 |
三、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原因】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②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
③不合理用水,浪费、污染现象严重;
【解决水危机的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交通运输】就是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是指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管道等工具的运输,即:铁路、公路、水路(海运、河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全国交通运输网】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分布在全国各地,通向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海港、公路、河道运输相衔接,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交通运输网分布不均】东部地区密度大,西部地区密度小。
【主要铁路干线】
走 向 | 干 线 名 称 | 起 止 点 |
南北干线 (五纵) | 京哈———京广线 | 哈尔滨——北京——广州 |
京 沪 线 | 北京———上海 | |
京 九 线 | 北京———香港九龙 | |
同蒲——太焦——焦柳线 | 大同———焦作———柳州 | |
宝成———成昆线 | 宝鸡———成都———昆明 | |
东西干线 (三横) | 陇海———兰新线 | 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 |
京包———包兰线 | 北京——包头——兰州 | |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 上海—杭州—南昌—株洲—贵阳—昆明 |
三、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选择客运或货运需要考虑的因素】运输的价格高低、速度快慢、运输量的多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客运:主要考虑出行的目的、票价、速度;
货运:主要考虑货物的性质和数量、运输距离、运费、速度、运输的目的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 运费 | 运量(吨) | 速度(千米/小时) | 运输货物的特点 |
铁路 | 较低 | 较大(上千吨) | 较快(60—100) |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陆上运输 |
公路 | 较高 | 较小(几吨) | 较慢(40—60) |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路途不远 |
水路 | 最低 | 最大(几万吨) | 最慢(30—40) |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水上运输 |
航空 | 最高 | 最小(400人) | 最快(400—1000) |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数量小 |
管道 | 低 | 大 | 慢 | 气体或液体 |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农业的分类】
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
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总称为畜牧业;
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各部门的分布】
部门 | 分布地区 | 干湿状况 | 季风、非季风区 | 地形 | 生产基地 |
畜牧业 | 西部 | 半干旱和干旱 | 非季风区 | 高原、山地 | 四大牧区 |
种植业 | 东部 | 湿润和 半湿润 | 季风区 | 平原和低缓的丘陵、盆地 | 九大商品粮基地 |
林业 | 山地和丘陵 | 三大林区 | |||
渔业 | 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 | 舟山渔场、 渔米之乡 |
【主要农作物的南北地区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 | 秦岭——淮河以南 | |
耕地类型 | 旱 地 | 水 田 |
粮食作物 | 小麦、玉米、高粱、谷子 | 水稻、冬小麦 |
油料作物 | 华北平原的花生、东北平原的大豆 |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油菜 |
糖料作物 | 甜 菜 | 甘 蔗 |
棉 花 | 新疆南部、黄河流域 | 长江流域 |
耕作制度 |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 一年两熟到三熟 |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①与城市或工矿区的距离;②市场需求量;③农业技术装备;④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三大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
地 区 | 有利条件 | 不利条件 | 熟 制 | 主要作物 |
东北 平原 | 地势平坦,黑土广布,地广人稀,雨热同期 | 热量不足,生长期短,低温 | 一年一熟 |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
华北 平原 | 地势低平, 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 水源不足,多旱涝、盐碱、风沙 | 一年两熟或 两年三熟 |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
长江中 下游平原 | 地势低平,气候优越,水源充足,水稻土肥沃 | 多水旱灾害, 春季低温 | 一年两熟 或三熟 | 水稻、油菜、 棉花、甘蔗 |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一、工业与我们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轻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二、工业空间分布
【工业分布大势】
①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②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③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④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沿海四大工业基地】
基 地 名 称 | 工 业 中 心 | 工 业 特 色 |
辽 中 南 | 沈阳、大连 |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
京 津 唐 | 北京、天津、唐山 |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沪 宁 杭 | 上海、南京、杭州 |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珠江三角洲 | 广 州 | 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①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
②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
③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